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趙萍 報道
郎榮彪 攝影

圖為會場
當前,在我國推進實現“雙碳”目標、城鄉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時期,鋼結構建筑以其高效、環保、可循環的特性,已成為建筑工業化和綠色建筑發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鋼結構建筑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不足、鋼材性能與設計需求對接不暢、成本優化路徑不明晰等問題,制約著行業高質量發展。
6月25日,一場匯聚鋼鐵巨頭、頂尖設計院與科研單位精英人士,旨在打破行業壁壘的建筑設計師與鋼鐵企業總工程師跨界對接會在內蒙古包頭召開。當鋼企總工程師與建筑設計師首次大規模圍坐一堂,深度思考形成智慧共振,一場重塑產業鏈邏輯、推動中國建造高質量發展的變革序幕已然拉開。
材料之惑:標準錯位與責任歸屬帶來信任危機
“我們鋼企開發的耐火鋼、耐候鋼,往往是按照‘自己行業’的標準去生產,但是否真的能滿足設計行業的需求呢?”與會鋼企代表的疑問直擊行業痛點——鋼企埋頭研發的高性能鋼材,常因與建筑行業需求脫節而遭遇應用尷尬。
除了規格等標準的不匹配,這種“性能”標準的錯位在具體項目中的影響更為隱秘,也飽含著建筑設計師的無奈。與會設計師代表提及在建設明光村鋼結構住宅項目時,設計院專家曾力推免涂裝的耐候鋼,但沒有鋼企能書面承諾實現50年耐腐蝕,再加上采購、成本難以承受,導致該項目最終回歸混凝土結構,盡管其跨度已突破至7.2米。
耐候鋼的遇冷僅是冰山一角。鋼鐵行業材料升級換代的速度整體快于建筑行業。在建筑設計師介紹受高強鋼在建筑應用中疲勞荷載研究空白影響,結構安全難以保障,因此對Q460級以上更高強度鋼材“不敢用”時,與會鋼企代表介紹,Q960級高強鋼已在中國香港實際工程中得到應用,內地應用Q690和Q550的相關工程也在建設中??梢?,盡管目前國內Q460級高強鋼應用已趨成熟,但Q690、Q960等更高強度鋼材仍面臨“不敢用”的困境。被業內看好發展前景的耐候鋼、高強鋼的推廣之路依然漫長。
成本之困:產業鏈協同降本迫在眉睫
盡管鋼結構建筑全生命周期節能降碳成本優勢明顯,后期維護成本具有相對較低優勢,但一次建造成本高企始終是懸在鋼結構建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與會設計師代表表示,尤其是新冠疫情后,甲方對造價成本要求更高,明光村鋼結構住宅項目的妥協也印證了單一環節難以破局。盡管與會鋼企代表介紹,中國寶武現已找到可以保證25年耐久的涂料,雖可為長效防腐提供方案,但整體成本優化仍需全產業鏈發力。
“鋼企與設計院本是產業鏈上的命運共同體?!迸c會設計師代表認為,設計環節的優化對降本至關重要,通過構件標準化實現批量化生產、根據建筑不同部位差異化選用鋼材性能(如非暴露區域降低耐候要求)、優化節點設計減少焊接復雜度等,均需要設計師與材料研發專家前期密切協作。
可喜的是,國內目前也有通過應用高強鋼成功降本的典型案例。國內首例與鋼筋混凝土單位造價持平的鋼結構建筑項目——中鋼洛耐新材料研發中心大樓采用高強鋼鋼框架(鋼管混凝土柱)結構體系,其中主體結構采用Q460C高強鋼,比傳統鋼結構建筑用鋼量大幅降低,經濟效益和社會示范效益良好,可視為推動中國建筑技術與鋼鐵材料解決方案進步的成功范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項目是具有相對完整產業鏈要點的一家鋼企設計院完成。從行業整體來看,產業鏈協同降本仍需努力。
信息鴻溝:跨界產學研用壁壘急需打通
此次跨界對接會使得鋼鐵行業和建筑行業之間的的雙重信息壁壘開始被發現并得到重視。與會設計師代表指出,鋼鐵企業的新產品難以被設計院充分認知,而建筑行業快速迭代的創新需求又未能及時傳導至材料研發端。熱軋H型鋼的推廣歷程證明——如果沒有馬鋼等技術團隊主動召開推介會,許多設計院甚至不知道這類高效型材的存在。
會上主旨報告中介紹的蜂窩梁結構備受關注便是明證。與會專家表示,在管線密集的學校、醫院項目中,對梁開孔并錯位焊接可顯著提升抗彎承載力。這類鋼結構特有優勢亟待通過深入交流向設計端普及。而在會末舉行的主題沙龍環節,該結構被設計師代表頻頻提及。
此外,與會設計師代表分享鋼結構在建筑中推廣應用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值得關注。新畢業的設計師在設計作品時大多通過電腦直接計算生成,由于對鋼結構穩定性等的計算并不是很了解,導致畫鋼結構節點的能力較弱,也使得其不會優先選用鋼結構。而國內目前相關鋼結構設計軟件由于版權、壁壘、壟斷等原因尚未能得到大規模普及應用。
破局之道:加強溝通、共建技術力量已成共識
與會鋼企和設計師代表紛紛就加強溝通達成共識。有鋼企代表倡議,可與設計端共建研發平臺,培養既懂材料的設計人員,又懂設計的材料研發人員。
其實,共建技術力量的行動已悄然展開。會議透露,中國鋼結構協會即將正式成立型鋼應用技術委員會,聚焦鋼管、熱軋型鋼以及焊接等重點方向,匯聚鋼企、設計院所及施工焊接單位等力量展開技術攻關。
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此次跨界對接會搭建了鋼企與建筑設計院所間溝通交流合作機制,意義重大、效果良好。會議主辦方也表示,后續將會舉辦“設計師走進鋼廠”“材料工程師走進設計院”等相關系列雙向活動,將短期對接轉化為長期合作機制,攜手構建鋼結構建筑產業鏈協同協作的良好生態。
未來發展:“雙碳”目標與“好房子”建設雙機遇
盡管當前建筑業整體面臨下行壓力,但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不應悲觀?!拔磥淼姆孔邮冀K需要建造,關鍵在于轉型?!迸c會專家指出,“‘雙碳’目標推進與‘好房子’建設是鋼結構住宅的歷史機遇?!?/div>
“鋼結構建筑符合政策發展方向、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迸c會專家介紹,新冠疫情前全國公共建筑開工量和2024年相關數據的差異,實際揭示出的是鋼結構給建筑業轉型發展帶來的機遇,也是鋼結構建筑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印證。
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工信部已對綠色低碳鋼出臺相關扶持政策。與會專家呼吁將鋼材碳足跡納入建筑評價體系,盡快建立涵蓋廢鋼利用率、鋼材碳排放等指標的評估標準,讓綠色鋼材的價值在建筑終端得以彰顯。
與會代表認為,耐候鋼未來的市場前景會非常大,但需要解答其目前在耐火、耐腐蝕、安全性等方面的疑問。同時,要加強對建筑用材之間配合減碳的相關研究。
此外,與會設計師代表介紹,從全國“好房子”大賽獲獎作品來看,空間靈活可變是未來“好房子”建設的發展趨勢,而鋼結構住宅的特有優勢便是空間靈活可變,這對鋼結構而言是一個發展的好時機。但與會專家同時也指出,“好房子”是重要的發展方向,要推動形成中國建造的升級版,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還是要回歸初心,不能為裝配率而裝配,要提高品質、降低成本、提高維修服務質量和水平等。
鋼結構建筑產業鏈實現高質量協同發展,打破鋼鐵熔爐與藍圖尺規真正交融的壁壘僅是一個開始。我們期待,在推進“雙碳”目標和“好房子”建設的東風下,包括鋼結構住宅在內的鋼結構建筑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期。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