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建筑鋼結構行業發展報告(2023-2024年度)》正式發布。該報告由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鋼結構行業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組組織編撰,匯集行業專家、企業代表及地方協會力量,系統梳理了我國建筑鋼結構行業年度發展成就、技術突破及未來趨勢,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參考。鋼結構作為當代結構體系中最具發展和創新潛力的結構體系之一,得到了社會、政府的高度關注。大力發展鋼結構對促進城鄉建設領域的節能減排、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推動供給側改革和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行業運行:穩中有進,挑戰與機遇并存
報告顯示,2023-2024年,我國建筑業總產值持續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2023年建筑業總產值達31.59萬億元,同比增長5.8%;2024年建筑業總產值為33.65萬億元,同比增長3.9%,增速較上年降低1.7%,連續3年下降。2024年完成鋼結構建筑總產值約2.69萬億元,同比下降2.54%,占當年建筑業總產值為8.23%,建筑鋼結構和橋梁鋼結構的制作、安裝總產值為8423億元,占建筑業總產值的2.54%,建筑鋼結構構件制造、安裝的平均單價為8335元/噸,單價最高為文化體育場館鋼結構構件,制作安裝的平均造價1.12萬元/噸,單價最低為住宅鋼結構,制作安裝造價為0.71萬元/噸,鋼結構建筑項目平均造價(中標價為計算基礎)約為5720元/平方米。
2024年全國鋼結構產量9148萬噸,同比下降4.3%,占粗鋼產量9.1%。從產能利用率看,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鋼結構生產企業達5821家,設計產能1.051億噸,實際完成產量7712.6萬噸,利用率為73.4%。企業數量持續增長,截至2025年2月初,全國具有一級鋼結構專業承包資質的企業達3110家,較2024年初增長2.13%,行業規模持續擴大。
應用領域:鋼結構優勢凸顯,重點工程亮點紛呈
鋼結構憑借高強度、輕質量、施工速度快、可回收利用等優勢,在超高層建筑、文化體育場館、交通基礎設施等領域廣泛應用。2024年,對企業上報的當年竣工或結構封頂的鋼結構重點工程的數據顯示,因為新開工項目結構調整,建筑鋼結構市場消費結構有所變化。超高層建筑、寫字樓占28%;大型會展中心、文化體育場館、購物中心占25%;鋼結構學校、醫院類項目占比為8%,交通基礎設施、機場航站樓、高鐵站房類項目占比為9%;工業廠房、含高端制造業廠房類項目占比為16%,鋼結構橋梁項目占比14%;鋼結構住宅項目占比不足1%。2024年鋼結構建筑(不含橋梁)的平均用鋼量為118.78千克/平方米,強調結構安全系數,與鋼結構設計荷載標準提高有關。
報告特別提到,鋼結構在模塊化建筑與城市更新項目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遠大科技集團推出的全不銹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活樓”,100%工廠預制,建造效率提升20倍以上,成為綠色建筑的典范。此外,澳門大橋、雄安新區科創中心等重點工程,通過采用高強鋼、耐候鋼等新材料,實現了結構減重、碳排放降低及耐久性提升。
技術創新:材料與工藝雙輪驅動,智能建造加速落地
報告指出,鋼結構行業正通過基礎材料研發與工程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隨著社會經濟對建筑行業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激發了鋼結構行業相關材料與技術的發展和創新。目前,針對高強鋼、不銹鋼、耐候鋼及防腐材料等方面的創新及應用,促使鋼結構整體性能適應性及耐用性得到了顯著提升,推動了鋼結構在特殊環境下的應用,為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高強鋼具有強度高、性能良好的優點,廣泛應用于橋梁、隧道、高層建筑工程中。高強鋼不僅可以滿足結構強度要求,而且能夠有效降低建筑物自重,減少建設成本,提升工程的經濟效益。例如,Q690高強鋼屈服強度是常規 Q355結構鋼的2倍左右,而Q690鋼的單位成本是Q355鋼的1.25倍~1.35倍??梢钥闯龈邚婁摰膽每晒澥〈罅康木C合建造成本,加快建造效率、降低碳排放,體現出良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北京商務中心區(CBD)核心區24地塊項目鋼結構總用鋼量約3.5萬噸,結構形式為鋼梁鋼管柱(局部巨柱)框架-巨型桁架轉換-鋼筋混凝土簡混合結構體系,建筑高度140米。主體結構南北外框箱型柱采用Q460高強鋼,最大板厚60毫米。澳門大橋北起澳門新城A區東側,南至澳門新城E1區,全長3.1公里,跨海段長約2.9公里,主線設計為雙向八車道。橋梁主體結構使用Q500、Q690等高強鋼,結構自重輕、效率高。
不銹鋼具有優異的耐腐蝕性和抗氧化性,廣泛應用于建筑、化學和海洋工程等領域。同時,不銹鋼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可在復雜環境下保持長時間的穩定性,成為耐腐蝕、耐高溫材料的首選。隨著合金成分的不斷優化,不銹鋼的強度、韌性及加工性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逐漸適應更加復雜的環境。不銹鋼在建筑行業中主要應用在外墻、屋頂、欄桿、管道等,《2023年中國不銹鋼行業發展情況及2024年發展方向》報告中指出,建筑行業目前每年使用不銹鋼約600萬噸左右,約占不銹鋼總產量的20%。遠大科技集團基于“不銹鋼芯板”技術,推出中國第一座可規?;a的全不銹鋼結構的裝配式建筑—“活樓”?!安讳P鋼芯板”與傳統混凝土樓板相比更輕、強度更高?!盎顦恰?00%工廠預制,建造效率與傳統現場施工相比高20倍以上。建筑行業作為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大的行業之一,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發展壓力。不銹鋼作為可循環利用的金屬材料,綜合回收利用率高達80%以上,而普碳鋼回收率低于40%,不銹鋼的使用更加符合綠色建筑理念,也有助于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耐候鋼是一種低合金鋼,通過添加銅(Cu)、鉻(Cr)、鎳(Ni)、磷(P)、硅(Si)等元素,在鋼材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保護層(銹層),阻礙了腐蝕介質的進人,從而提高耐候性,降低腐蝕速度。而普碳鋼基體表面腐蝕形成的銹層結構疏松且有微裂紋,不能真正對基體鋼材起到保護作用。
雄安新區科創中心采用Q690鋼材,主體結構減重20%,碳排放減少18%。藏木雅魯藏布江大橋是川藏鐵路拉薩至林芝段重點標志性工程,位于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加査縣境內,全長525.1米,主拱跨徑430米,橋址處海拔3350米,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鐵路鋼管拱橋。大橋主拱鋼材采用免涂裝耐候鋼新材料,鋼板最大厚度52毫米,在國內鐵路大型橋梁主體工程中首次采用。
隨著環保法規日益嚴格,開發低碳、低 VOC排放、無毒害的環保型防腐材料不斷進步,納米技術的納米防腐涂層技術取得了較快發展。納米防腐涂層技術利用納米級顆粒的特性,通過涂布在鋼材表面的米涂層,形成高密度、耐磨損的保護膜,從而增強涂層的抗腐蝕性。納米涂層比傳統涂層具有更大的表面積、更強的附著力和耐磨性,利用其自修復涂層技術,在鋼材表面出現微小裂縫或損傷時,自動激活修復機制,釋放防腐成分進行修復,將大大延長涂層及鋼結構使用壽命,減少維護成本,或將成為行業熱點。
在工程技術創新方面,BIM、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應用,推動了鋼結構建筑向“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裝配化施工”轉型。例如,智能工廠、機器人焊接、自動化加工設備的應用,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發展機遇:綠色低碳引領,國際市場拓展加速
報告強調,鋼結構行業面臨三大發展機遇。一是加強產創融合,行業需加大高性能材料、智能化制造技術的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推動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
二是打造品質工程,以“全生命周期”視角,強化設計、制造、施工、運維等環節的質量管控,提升行業整體品質。
三是拓展國際市場,借助“一帶一路”倡議,深化產業鏈合作,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在海外橋梁、工業園區、機場等領域發揮技術優勢。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鋼結構行業將聚焦綠色低碳產業,推動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預計鋼結構建筑的投資占比將從目前的15%提升至20%。同時,隨著智能建造技術的普及,鋼結構行業將實現全產業鏈聯合協作與產品集成,形成穩定、持續的增長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