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本報評論員
今年“6·5”環境日的主題為“美麗中國我先行”,意在將政府主導的頂層設計轉變為一場人人參與的全民行動,動員全社會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在這場全民行動中,中國鋼鐵人正以扎實有為的實際行動為“我”注入鮮明的工業注腳,將“先行”的號召轉化為多個維度的先鋒實踐:以全球最嚴排放標準打造“最干凈產業”,收獲世界鋼協總干事巴松“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干凈’到了沒有任何其他一個國家可以做到的程度”的驚嘆;讓顛覆性的低碳冶金技術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一線,成為打開未來鋼鐵需求增長空間的鑰匙;用比肩國際的能效水平重塑行業競爭力,全國6.6億噸鋼鐵產能參與“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廠”培育,行業平均噸鋼能耗逐年降低……這場關乎存亡的綠色革命,不僅讓鋼鐵挺起了美麗中國的脊梁,更在世界工業減碳版圖上標注出中國方案的坐標。
成績難能可貴,仍需艱辛努力。不容忽視的是,當前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仍有諸多難題待解:我國鋼鐵行業能效水平仍有挖潛空間,距離國家要求的“2025年鋼鐵行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的產能比例超過30%”目標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一些中小型企業進行大規模環保技術改造的能力與意愿不足;國家層面雖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策,但落地效果不明顯,尚未有效傳導至市場主體,企業獲取綠色融資的渠道受限;中國鋼鐵工業面臨的綠色貿易壁壘升級,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為代表的國際綠色貿易規則正在形成,中國鋼鐵工業因長期被貼上“高碳標簽”,進行低碳技術、標準互認、資金支持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也受到一定影響;等等。
面對深度調整的復雜局面、行業利潤下滑的艱難形勢,鋼鐵行業更要保持定力,以先行者的姿態勇毅篤行,將這場攻堅戰進行到底,為美麗中國貢獻鋼鐵力量。
踐行美麗中國,鋼鐵如何出彩?須以從始至終的高標準守護中國鋼鐵工業的“干凈”底色。截至2025年4月20日,鋼鐵行業共有141家企業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涉及粗鋼產能約5.91億噸,行業污染物排放績效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根據《關于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到2025年底,將有80%以上的鋼鐵產能完成改造,在全球率先構建起覆蓋全流程的清潔鋼鐵生產體系。中國鋼鐵工業的“干凈”底色來之不易,到了最后沖刺階段,尤其要堅持綠色發展的定力,還沒有完成改造的企業,要保質保量按時完成;已完成改造的企業,要持續完善管理機制,確保超低排放水平常在。特別是一些未在前幾年市場形勢較好時進行改造的中小企業,要審慎評估成本與效益,若無力改造可盡早妥善退出,若有力跟進則要盡快推動,避免“綠色線”成為“死亡線”。同時,政府也應盡快落地并完善扶優汰劣、有保有壓的差異化管理機制,為鋼鐵行業綠色轉型保駕護航。
踐行美麗中國,鋼鐵如何出彩?須以主動作為的強自覺構筑中國鋼鐵工業的低碳未來。從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到鋼鐵行業低碳工作推進委員會成立、工業領域首個EPD(產品環境聲明)平臺創建、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術路線圖發布、以極致能效工程為抓手的能效革命、中國版“低碳排放鋼”標準上線等行業部署,再到中國寶武、鞍鋼、首鋼、河鋼、南鋼等鋼企發布企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等具體行動,中國鋼鐵工業舉全行業之力,推動“雙碳”工作蹄疾步穩,取得積極進展。當前,入局碳市場的號角已經吹響,鋼鐵企業應以主動出擊的姿態,盡快摸清碳市場參與規則,不僅要完成好首次履約“摸底考”,還要盡快轉變角色,從“算碳賬”的被動履約者轉變為“賺碳錢”的主動經營者,讓企業碳資產從“成本項”變為“利潤源”,以碳市場參與能力重塑未來行業的綠色競爭力。
踐行美麗中國,鋼鐵如何出彩?須以協同轉型的新思維激活中國鋼鐵工業的綠色動能。在國內需求減少、利潤下滑、國外綠色貿易壁壘高筑的背景下,中國鋼鐵工業的低碳轉型絕不能依靠孤軍奮戰,其破局之道在于打通“技術—產業—政策”協同脈絡,將綠色創新從生產端延伸至全產業鏈、價值鏈。首先,鋼鐵企業亟須以合作共贏的姿態取代“內卷式”競爭思維,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的協同研發,以更多高科技綠色鋼鐵產品裝點美麗中國、破除綠色貿易壁壘,刷新國際上對于中國鋼鐵工業的刻板認知。其次,要以鋼鐵為紐帶,加快聯動新能源汽車、綠色建筑、高端裝備制造等下游產業,讓“綠鋼”打開未來鋼鐵需求的增長空間。最后,政府部門也應加快完善政策激勵機制,強化技術引領、標準引領、執法監管,在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價格管理、綠色金融等方面打出一套有力有效的政策“組合拳”,真正做到不讓環保水平高、投入大的企業吃虧,也不讓環保水平低、投入少的企業受益。
一張藍圖繪到底。從超低排放攻堅到低碳冶金技術破局,從能效革命到碳市場博弈,中國鋼鐵工業始終踐行建設美麗中國“先行”使命,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大敘事轉化為鋼鐵熔爐中的具體實踐,讓千年“火與鐵”的行業底色煥發新生,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上,書寫鋼鐵綠的底色、紅的意志、金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