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李江梅 報道
在9月10日—14日舉辦的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好房子”成為工程咨詢與建筑服務專題展的核心議題。該展區以“好標準、好設計、好建造、好材料、好服務”為脈絡,勾勒出建筑行業面向未來的發展圖景。作為中國建筑業的重要力量,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寶冶)帶來了一系列智能建造與綠色低碳的實踐案例,不僅展現了“好房子”的多元內涵,更延伸出對“好社區”“好城區”的深度思考。
從單一建筑到復合社區,從工業遺存到生態空間,上海寶冶正在用科技與人文并重的建設理念,重新定義現代城市的生長方式。
綠色建造:打造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公共設施
傳統市政設施如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常因污染和噪音問題成為“鄰避型”設施。而上海寶冶通過綠色設計與技術整合,實現了這類建筑的功能與美學的統一。
寶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從遠處看去,它如同一座起伏的山丘,建筑上層布滿綠植和白沙,與銀白色的鋼結構骨架相映,光影流轉之間,建筑景觀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走近看才發現,這竟是一座每天處理3800噸垃圾的焚燒發電廠。該項目采用國際先進的廢氣處理系統和污水處理工藝,實現污染超低排放,并對煙囪煙氣采取脫白措施,在上海市垃圾焚燒廠中尚屬首例。
更巧妙的是,建筑團隊在原有結構框架外增加了一層聚碳酸酯材料外殼,既解決了防水問題,又利用這種半透明材料與保留的除塵管道、通廊支架、銹蝕的膠帶機、料斗等重工業形象形成了互補,塑造出輕盈與厚重共存的視覺張力。
“這座花園式垃圾處理廠不僅承載了城市垃圾處理處置、資源回收利用的硬核功能,還成為上海黃浦江邊一個靚麗的城市地標。我們在建筑頂部設置了景觀公園,在建筑內部設置了參觀體驗、展示培訓等設施,讓垃圾處理廠從原先被‘萬人嫌’的城市衛生死角變成當地居民爭相‘打卡’的娛樂休閑場所?!鄙虾氁北本┓止臼袌霾繝I銷經理陳伯陽在向《中國冶金報》記者介紹該項目時說道。

圖為寶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的沙盤模擬圖。(李江梅 攝)
同樣“隱藏”起來的還有西岑地埋式污水處理廠。作為目前全國出水排放標準最高的III類全地埋式污水處理廠,它將每日5萬立方米的污水處理過程全部置于地下,地面則打造為公園景觀。通過系統設計,臭氣、噪聲等二次污染被徹底隔絕,使項目與周邊水源保護地和諧共生,徹底改變了污水處理廠的傳統形象。
綠色建造不僅屬于城市,也屬于山川原野。在上海寶冶的實踐中,生態修復與建筑技術正在深度融合。
在2022北京冬奧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建設中,上海寶冶項目團隊基于賽區氣候與地質條件,研發了“巖石邊坡植生基質生態防護技術”。通過選用本地草種、回收利用表土、控制噴射厚度等工藝,成功在巖石坡面上培育出穩定的植被群落。這項“短平快、低成本的快速綠化技術”不僅克服了巖石環境下的生態恢復難題,也為后續類似地區的邊坡修復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智能建造:數字科技重塑建筑生命軌跡
綠色建造理念的實現離不開智能制造技術的大力托舉。上海寶冶在智能建造領域的探索,覆蓋了從設計、生產到施工的全鏈條。
在構件制造端,寶冶鋼構打造了國內首條鋼結構智能生產線——智能鋼構六中心(智能下料中心、部件加工中心、智能配送中心、智能H成型中心、智能型鋼加工中心、智能裝焊中心),涵蓋從下料、加工、配送到焊接的全流程智能化。
寶冶鋼構自主研發的鋼構行業首個工業互聯網平臺——“寶冶鋼構智慧云平臺”,打通了鋼結構設計、制造、安裝全過程中數據鏈,實現客戶、供應商及鋼結構服務商互聯互通,實現鋼結構建筑工程的智能化、產品化。這意味著,每一個構件、每一面墻體都可能帶著“數字基因”進入現實空間,從而實現精細控制、節能降耗。
在寶冶鋼構5G智能化生產線上,一首人與計算機協作的現代工業交響曲正在奏響。5G+計算視覺如同敏銳的“雙眼”,實現自動識別、自動上料、自動切割、自動卸料多設備協同,完成零件坡口的精準開設;5G智能巡檢機器人穿梭于廠房之間,解決高壓配電房、易燃易爆氣罐區等高危區域安全風險問題;5G+PL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數據采集系統則如“神經網絡”,將上千臺設備的生產數據實時上傳至云端,實現生產數據全流程貫通;而5G+AR(增強現實)遠程診斷技術更打破了空間限制,讓外國工程師無需親臨現場即可“隔空問診”,快速定位并解決設備故障,解決自動焊裝機器人維修“貴、慢”問題。
這些智能制造技術的輪番上陣、深度融合,不僅實現了產線從“人控”到“智控”的跨越,還大大提升了運轉效率和管理效率。據介紹,寶冶鋼構“鋼結構智能制造數字化技術與關鍵裝備研究與應用”成果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智能產線相對傳統產線生產效率提升30%。應用該成果的安陽文體中心、重慶江北機場、廈門新會展中心、國家金融信息大廈等項目均榮獲“中國鋼結構金獎”,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和瀟河國際會展中心項目更是榮獲“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杰出工程大獎”。
人文建造:讓社區再造,讓記憶重生
城市不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歷史的層疊和文化的沉淀。上海寶冶在城市更新和舊房改造利用中堅持“與古為新”,為老舊空間注入新功能、新生命。
金色爐臺·中國寶武鋼鐵會博中心的前身是上海第一鋼鐵廠的高爐廠房。這座曾結束上?!坝需F無鋼”歷史的工業巨獸,在產線關停后一度沉寂。上海寶冶項目團隊選擇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秩序和工業遺跡,讓高爐、支架、管道成為新空間中的敘事元素。如今,它已成為融合科技、文化、商業的公共場域,從“工業銹帶”蝶變為“藝術秀帶”。
類似地,上?!盎ヂ摼W+”產業園原為上海二鋼線材廠。在改造過程中,上海寶冶團隊面臨設計要求高、拆除難度大、施工空間小、涉及專業多等多重困難,在堅持“修舊如舊”的基礎上不忘推陳出新,用莫蘭迪色調激活老廠房的現代氣質。
而寶之云數據中心則代表另一種更新邏輯——將舊廠區轉化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依托寶鋼舊廠區的土地與能源資源,寶之云已成為國內一線城市中最大的單體IDC(互聯網數據中心)項目之一,現已服務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騰訊、阿里、百度等眾多大型企業單位,實現了從“煉鋼煉鐵”到“算力算法”的功能迭代。
在廣東深圳禾坪崗老屋村改造中,上海寶冶嚴格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不僅完成100多間老屋的結構加固、傳統建筑工藝修復、內外裝修及配套水電工程等,還通過梳理原有村落肌理格局、修繕復原歷史風貌、置入公共元素等手法,最大程度修繕歷史建筑,留其歷史痕跡信息,并重新構建交通動線及景觀系統,讓百年古村在城市化浪潮中重獲新生,使其成為一個承載記憶、激活交往的社區單元。
“當我們討論‘好房子’時,其實是在討論建筑如何影響人、連接人、服務人?!梅孔印母拍畈粌H僅局限于人們的居住空間,還延伸到與環境共生、與社區共存的現代建造理念,最終指向‘好社區’‘好城區’等更廣闊的維度?!瓣惒栒f道。
從“好房子”到“好社區”再到“好城區”,上海寶冶的實踐為未來工業建造勾勒出一條清晰路徑:綠色是底色,智能是引擎,人文是內核。未來建筑不再僅僅是遮蔽風雨的冰冷構造物,而是承載生活、延續記憶、協同自然的工業生命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