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雙碳”目標為行動綱領,中國五礦所屬中國中冶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貫穿于企業發展、工程建設、技術研發和產業轉型全過程,以科技硬實力與生態大情懷,在鋼鐵森林與綠水青山間架起綠色橋梁。

圖為上海寶冶寶山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項目俯瞰(中冶京誠 供圖)
綠色冶金熔鑄低碳未來
中國中冶聚焦“冶金建設”核心主業,開展低碳關鍵技術攻關,為鋼鐵行業注入綠色活力。
以氫冶金技術為引領,推動鋼鐵行業綠色變革。2024年9月份,中冶京誠EP(設計、采購)承包的加氫站成功投運,將綠氫注入氫冶金工程;2024年12月份,EPC(設計、采購、施工)總包的氫冶金綠色汽車板連鑄生產線投產,打通“綠氫—電爐—高端鋼材”全流程低碳路徑。
以鋼廠節能管理為支撐,全方位構建低碳冶金發展新格局。中冶南方自主開發的綠色高效電弧爐煉鋼技術,相比傳統電爐,冶煉周期縮短15分鐘~20分鐘,電極消耗降低30%,噸鋼電耗降低25%以上,節能降耗成效顯著;總承包建設6條帶鋼無頭連鑄連軋生產線(全球只有9條),相比常規熱軋工藝可降低能源消耗50%~70%、水消耗60%~80%。
綠色建造編織生態脈絡
中國中冶著力開展綠色建造,全方位踐行生態文明建設責任。
加快推進綠色技術創新,推動建筑全生命周期零碳化。上海寶冶承建的寶山再生能源項目實現工業中心與城市景觀的完美結合,兼具垃圾處理和發電兩項功能,垃圾處理能力達3800噸/日,每年發電達8億千瓦時,可供上海市常住人口使用4個月,節約標煤28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3萬噸。
構建多維度綠色建造體系,踐行“好房子”理念。中國二十二冶以中冶鋼構綠建房(MCC Stell House)—全裝配式鋼結構建筑體系,20天建造出綠色轉型標桿工程——全裝配式鋼結構研發樓。該項目總建筑面積達1867.10平方米,建筑高度達16.3米,樓內采用七恒(恒溫、恒濕、恒氧、恒潔、恒靜、恒壓、恒智)生態健康環控系統,樓外采用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使被動式節能與主動式產能相結合。
綠色礦山凸顯重生之美
中國中冶構建起覆蓋礦山全生命周期的綠色技術矩陣,形成一系列領先的核心技術。
深耕綠色礦山技術體系,實現從源頭減排到能效革命。中國恩菲聚焦有色礦山主業,創新研發一批綠色礦山核心技術:建成全尾砂充填系統,實現大宗尾砂的安全處置和露天坑的生態修復;研制自適應智能通風構筑物、高性能制冷裝備與熱能利用裝備,實現礦熱共采及井下通風系統低碳高效運轉;建立以高壓輥磨機作為三段(或四段)破碎的新碎磨工藝,開發的自主分析軟件系統可實現綠色預選技術及參數優化。該技術矩陣已在多個工程成功應用。
致力生態修復創新實踐,實現從傷痕治理到生命重構。作為中國成立最早的黑色金屬礦山設計研究院,中冶北方在礦山綜合治理領域形成了以邊坡治理、露天采場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塌陷區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及覆土綠化等一系列領先的核心技術,使生態系統達到自我運行標準,讓生物多樣性得以充分體現。
綠色水體奏響循環樂章
中國中冶積極布局環保生態產業,在水環境治理、污廢水處理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深耕水環境治理與保護領域,打造全產業鏈技術領先優勢。中冶華天持續強化科研攻關突破,聯合申報的“水—土—根(植被)耦合作用下岸灘沖刷失穩機理研究”成功獲批為202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自主研發并推廣應用漂浮式排水管道缺陷探測船、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理設備等多個水環境治理高端裝備;積極探索水環境業務轉型發展,向水安全與水資源化領域不斷開拓新市場、實現新跨越。
突破廢水治理技術壁壘,打造生態環保示范標桿。中冶生態環保構建起市政及工業廢水處理領域的技術矩陣。2024年,中冶生態環保全年COD消減量(有機污染物消減量)達14萬余噸,氨氮消減量達1.6萬余噸,總磷消減量達2000余噸,總氮消減量達1.6萬余噸。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中國中冶將繼續以科技為筆、生態為卷,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可復制的技術方案與工程實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中冶方案”。(李勛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