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武集團中南股份煉鋼廠煉鋼車間,一場圍繞“時間、成分、合金”的三大降本戰役日前正悄然打響。他們用數據書寫了降本增效的硬核答卷:50RH鋼流程時間縮短2.8分鐘,7月合金降本625萬元,7月共計降本增效2711萬元。
第一仗:打通“鋼包周轉”任督二脈,讓流程跑出“加速度”
“以前最怕鋼包等天車,鋼水在鋼包里每一秒都在散熱,每一度的熱量都是真金白銀!”煉鋼車間鋼包甲班班長羅師傅的一句吐槽,道破了煉鋼降本的重點“速度”。
作為銜接轉爐、精煉、連鑄的關鍵環節,鋼包從出鋼到連鑄的轉運效率直接影響全流程成本。受鐵水、冶煉、鋼種等內外部各類因素影響,極易造成生產節奏不匹配,鋼包常陷入“等天車”的尷尬:天車要么在等連鑄機鋼包下線,要么剛完成上一趟任務空跑返程……致鋼包在中轉區“干等”,鋼水溫度流失嚴重,不得不額外增加保溫補熱,電耗隨之攀升。
痛點就是攻堅方向。煉鋼車間成立專項攻關組,將“縮短鋼包周轉時間”列為首要課題。攻關小組通過對幾個月生產數據進行分析,繪制“轉爐出鋼-精煉處理-連鑄開澆”全流程時間軸,精準定位各環節耗時節點;依托生產智能管控系統,提前預判鋼包需求,將“天車等鋼包”變為“鋼包等天車”,實現天車與鋼包的“無縫對接”;重新規劃各臺天車運行路線,合并相鄰工序吊運任務……
攻關成效立竿見影:50RH鋼種出鋼結束至連鑄開澆的平均流程時間縮短2.8分鐘,活動期間直接降本3.059萬元。
第二仗:深耕“成分窄帶化”,讓合金控制“分毫不差”
合金成本占煉鋼總成本的15%-20%,煉鋼中加入過多、過少的合金不但會造成成分問題,質量異常,還會影響煉鋼成本。
煉鋼車間以“讓成分控制像繡花一樣精細”為目標,打出“技術+管理”組合拳。技術方面:使用AI合金投放模型技術,實現轉爐精準預測出鋼量以及合金收得率,自動計算合金加入量,同時考慮合金價格的波動生成合金最優性價比的投料方案,實現按爐按班組的績效貨幣化管理,降低合金成本。經測算,根據AI預測與合金工加入,在成分不變的情況下對比可降低合金成本600元/爐,年降本259萬元。管理方面:開展“成分窄帶化”專項勞動競賽,設立“煉鋼好漢”“金牌爐長”獎項,將成分命中率與績效直接掛鉤,員工操作積極性被充分點燃。7月,煉鋼車間合金降本達625萬元,成績喜人。
第三仗:破解“合金模具鋼”降本密碼,讓每一分投入都“物盡其用”
合金模具鋼是公司的“利潤擔當”,但高昂的合金成本一直是降本難點。車間從“提高合金收得率”破題,通過工藝優化與過程管控,實現綜合降本76.97萬元。
為提高合金收得率,該車間從工藝、過程管控兩方面發力:一是通過精準控制鋼水溫度和精煉時間,降低合金元素的損失,同時完善工藝,促進合金與鋼水充分反應,減少爐渣中的殘留;二是通過優化LF爐工藝操作,降低渣中氧化鐵、氧化錳等氧化物含量,提升合金回收率。
“合金收得率每提升1%,每爐鋼就能省2000元!”車間首席操作林工指著工藝流程圖介紹。為實現這一目標,煉鋼車間通過“人、機、料、法”全要素管控,不僅實現了成本下降,更形成了《合金模具鋼高效冶煉操作規范》,為同類鋼種降本提供了可復制的“模板”。
從鋼包周轉的“分秒必爭”,到成分控制的“毫厘之爭”,再到合金收得的“克重必省”,煉鋼車間的降本實踐印證著一個真理:降本不是“一刀切”的減法,而是精準發力的“繡花功”;增效不是“獨角戲”的突圍,而是全員參與的“大合唱”。 (黃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