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清晨的晨霧如輕紗般籠罩在重慶鋼鐵的廢鋼堆場,52歲的質檢工趙東已經在工業薄料壓塊驗收區域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一處異常平滑帶有暗灰色的壓塊,引起了有二十年廢鋼驗收經驗的他的注意。
“炮機準備!”,轟鳴撕裂晨霧。壓塊應聲剖開,灰黑色氧割渣如墨潮噴涌,刺鼻的鐵銹焦糊味瞬間彌漫。電子秤上,“81.4公斤”的數字刺痛雙眼——雜質占比9.36%,遠超3%紅線!今早貨車司機躲閃的眼神,此刻在老趙腦中閃現?!皥蟾?,工業薄料壓塊發現大量雜物,已達全車扣重標準,請求確認!” 老趙緊握對講機,沉穩的聲線穿透嘈雜。掌心的老繭硌著冰冷的金屬外殼,無聲印證著二十載的堅守。在這鋼渣堆砌的戰場上,他捍衛的是質量標準。
這看似平常的質檢背后,實則暗流洶涌。在質量關隘,老趙便是那鋒芒畢露的“過濾網”。去年嚴冬,有供應商在壓塊中摻雜水泥塊企圖蒙混過關,被老趙一眼洞穿。面對遞來的紅包,老趙一掌拍在桌上:“我的良心,比這鐵還硬!”
技術關前,他獨創了一套科學拆包法——按三維坐標網格隨機抽檢,空間覆蓋無死角,問題源頭可追溯。隨機性更強,避免了人為指定拆包可能存在的人為因素影響、漏洞。
“咱們驗的不是廢鋼,是良心!”工作會上,老趙在會議室的發言擲地有聲。投影幕上,水泥塊、塑料殘渣的雜質特寫觸目驚心。今年1-5月,廢鋼區域累計扣重達367噸,為公司挽回損失71.8萬元!這沉甸甸的數字,正是無數個“老趙”以專業為盾、以堅守為刃筑起的質量長城。
暮色四合,探照燈光刺穿了廢鋼堆場的昏暗。老趙的身影依然在鋼山鐵壑間跋涉,油漬斑斑的手套又覆上新痕,這便是對工匠精神最鏗鏘的詮釋。(葉雩舟、楊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