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羅忠河 楊悅 報道
6月23日,2025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如期而至,今年的主題是“節能增效、煥‘新’引領”。鋼鐵企業正在深入實施鋼鐵極致能效工程,生動展現該項工程帶來的深刻變革。在寶鋼股份湛江鋼鐵熱軋產線上,鋼坯以超過80%的熱裝熱送比例高效流轉,大幅降低了加熱爐燃料消耗;在首鋼京唐,“智慧鐵水”系統精準調度,將1500攝氏度鐵水運輸中的溫降穩定控制在85.4攝氏度;在鞍鋼股份鲅魚圈基地,智慧能源2.0改造推動了數智賦能冶金能源精細化管理……可以說,自2022年以來,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推動下,鋼鐵行業積極推進一場深刻的能效革命——極致能效工程,已成為我國工業綠色轉型的先鋒與標桿。
綠色豐碑
鋼鐵節能增效交出亮眼答卷
兩年多來,在國家“雙碳”戰略驅動下,鋼鐵行業以推進“鋼鐵極致能效工程能效標桿三年行動”為核心引擎,推動能效革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鋼企參與熱情高漲,涉及產能規??涨?。自2022年12月9日,“鋼鐵極致能效工程能效標桿三年行動”正式啟動以來,鋼鐵企業熱烈響應,參與企業如滾雪球般增長——從首批21家、第二批37家,到第三批59家,目前已有117家優秀鋼鐵企業投身“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廠”培育中,覆蓋粗鋼產能高達6.6億噸,占全國總產能比例近60%。湛江鋼鐵、首鋼京唐、河鋼石鋼、寧波鋼鐵、寶鋼股份寶山基地、鞍鋼股份鲅魚圈基地等央企、國企率先垂范;沙鋼、建龍、敬業等64家民營企業不甘落后,與53家國有企業并肩作戰,形成了“央企國企引領、民企踴躍參與”的綠色攻堅聯盟。如今,節能降碳已成為全行業共識,不分所有制,不論規模大小。

圖為河鋼集團石鋼公司水處理中心。(高益芳 攝)

圖為寧波鋼鐵有限公司智慧集中供氣站。(陳曉明 攝)
能耗指標大幅下降,節能量突破千萬噸級。一方面,工序能耗顯著下降。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權威數據,2024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關鍵工序能耗全面下降:煉鐵工序能耗同比下降1.08%,轉爐冶煉工序能耗下降5.45%,電爐冶煉工序能耗大降7.16%。這些降幅不僅達標,還遠超《鋼鐵行業節能降碳專項行動計劃》設定的年度目標進度。另一方面,節能貢獻巨大。綜合能效標桿培育企業數據顯示,平均每千萬噸產能年節能量達10.5萬噸標準煤。據此推算,全行業2024年實現的總節能量高達約1050萬噸標準煤,相當于完成國家賦予鋼鐵行業2000萬噸標準煤總節能目標的52.5%。這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約2750萬噸,或種植了約5.7億棵成年樹木的年碳匯量,為國家“雙碳”目標做出了鋼鐵貢獻。

圖為2024年4月11日寶鋼股份湛江鋼鐵零碳高等級薄鋼板工廠項目正式開工建設現場。(梁青松 攝)
標桿企業“星光璀璨”,全流程節能成效斐然。截至2025年4月底,已有15家優秀鋼企成功通過嚴格的極致能效驗收并公示。其中,湛江鋼鐵、首鋼京唐、河鋼石鋼、寧波鋼鐵、鞍鋼鲅魚圈、寶鋼股份寶山基地、首鋼遷鋼、武鋼有限、山鋼日照等9家企業榮膺“全流程能效標桿示范企業”稱號,馬鋼、太鋼、梅鋼、新鋼、沙鋼、南鋼等6家企業則在關鍵“工序/設備能效標桿示范”上拔得頭籌。參與企業節能實踐碩果累累。湛江鋼鐵2022年—2023年完成29項節能項目,節能8.6萬噸標準煤;2024年—2026年再規劃72項,總投資約11億元,預計再節能14萬噸標煤。首鋼京唐投入12億元實施30余項技術改造,創新鐵鋼界面“平行+交叉”流程與智能管控,2024年鐵水溫降穩定控制在85.4攝氏度,鐵包周轉率持續提升。武鋼有限作為老廠區轉型典范,“十四五”以來完成61項節能投資,技術節能量60.58萬噸標準煤,廠區光伏裝機53.7兆瓦,年發電4500萬千瓦時,綠電采購超10億千瓦時,成為湖北最大的工業綠電用戶。南鋼作為第一批“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廠”培育企業,2022年開始制訂《極致能效三年行動計劃》,全流程開展能效診斷深挖節能潛力,采用國內外最先進節能技術實施了一大批技術改造項目;2023年完成150項節能改造,2024年完成53項節能改造,促進了各工序能耗進入行業先進水平,取得了能耗指標和經濟效益雙提升。

圖為航拍山鋼集團日照鋼鐵基地全景圖。(特約通訊員 李建輝 攝)

圖為2025年6月13日南鋼集團舉行電爐渣綠色低碳全量化利用項目開工儀式。(特約通訊員 吳斌 攝)
領先成熟技術加速推廣,綠色科技賦能效率革命。鋼協通過多輪征集、函評、投票及專家評審,從 83 家企業 323 個節能項目中精選出 50 家企業的 93 項成熟節能技術,形成《鋼鐵極致能效能力清單》(下稱《能力清單》),推動技術快速落地轉化;持續更新發布《鋼鐵行業極致能效技術清單》(下稱《技術清單》) 2022版(T50)和2024 版(T80),為行業技術升級提供指引;聯合多方舉辦近20余場能效提升專題技術對接會,搭建生態圈技術交流平臺,推動領先成熟技術快速應用,助力提升行業整體能效,開放鋼鐵場景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
如今,這批成熟節能技術正在“當好主角”,助力鋼企能效穩步提升。超薄帶鑄軋、免加熱爐直軋技術讓鋼坯“跳過”高耗能加熱環節,高球比、高富氧、高風溫、高頂壓高爐冶煉技術顯著降低噸鐵能耗,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綠色潔凈煉鋼技術開辟降碳新路徑。轉爐全溫域余熱回收、超高溫超高壓干熄焦、焦爐上升管余熱回收等技術將廢棄熱能轉化為寶貴電能,如華菱湘鋼、漣鋼的150兆瓦超臨界,柳鋼、鲅魚圈的135兆瓦亞臨界全燃煤氣發電機組高效運行。鋼廠屋頂、空地變身“藍色油田”、光伏發電規模持續擴大,氫能重卡穿梭廠區,熔鹽儲熱技術試點應用,鋼鐵能源結構向綠色多元穩步邁進。此外,數字賦能“精準控能”,能源管控中心(EMS)成為鋼廠“智慧大腦”,實現從“人工粗放”到“智能精準”的跨越。例如,在首鋼京唐,鐵鋼界面智能管控系統提升了鐵包周轉率,實現了全流程能耗與碳排放實時監控,為優化決策提供數據支撐,可以說數字“翅膀”讓其節能管理如虎添翼。
“深水”攻堅
煥“新”引領未來節能增效路
盡管鋼鐵行業“極致能效”工程成就斐然,但要進行“深水”攻堅面臨著一系列“攔路虎”。一是技術瓶頸讓深水區突破艱難。例如,高爐熔渣顯熱的高效回收利用(目前大量高溫熔渣熱量被浪費)、轉爐極致能效與深度降碳技術等,亟須集中力量攻克。二是數據質量“根基弱”,精準評估遭遇挑戰。就目前而言,部分企業能源計量器具老舊、校準不及時,數據采集規范不一、覆蓋面不全,導致能耗數據準確性、完整性和可比性不足,“數據打架”現象時有發生。三是資金投入“壓力大”,政策激勵亟待加強。雖然極致能效工程項目的平均投資回收期不到3年(如投入78元/噸鋼,可降低噸鋼用能成本約26元),但對于當前普遍面臨市場下行、盈利承壓的鋼鐵企業,尤其是60%以上的中小鋼企而言,“想投入卻缺錢”是普遍困境。針對能效標桿企業的差異化政策(如產能置換、電價優惠、財稅支持、綠色金融等)尚未全面落地或力度不足,未能充分激發企業持續投入的內生動力。
面向未來,鋼鐵行業如何緊扣“節能增效,煥‘新’引領”主題,持續領跑工業綠色轉型?顯然,路徑已然清晰。
堅持技術創新“強根基”,打造綠色科技“新”引擎。持續迭代“技術清單”,從T50、T80以及2023版《能力清單》出發,持續更新《技術清單》和《能力清單》,聯合國家節能中心、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建立高效推廣機制,讓清單從“紙面”快速走向“車間”;協同研發攻關共性難題技術,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集中力量突破高爐熔渣顯熱利用等技術瓶頸。同時,強化標準引領,依托鋼協極致能效標準化工作組,加快制定、修訂覆蓋能效數據治理等領域的先進團體標準,并推動其上升為國家或國際標準,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
堅定數據治理“固根本”,夯實能碳一體數據“新”底座。正如行業專家所說,能效數據治理是碳彩排、碳預演。一方面,主動對接碳核查報告專業團隊,發布《鋼鐵“雙碳最佳實踐能效標桿示范”數據驗證手冊》,嚴把數據入口關,強化數據溯源與合理性分析,確保驗收數據準確率達95%以上;另一方面,優化能效對標數據填報系統,引入智能校驗、異常預警功能,變被動填報為主動服務,為企業提供精準對標“鏡子”和能效提升“導航”,夯實能碳一體化數據基礎。
培育標桿“拓生態”,構建全鏈優化“新”格局。進一步擴大標桿示范陣營,深化全流程閉環管理,推廣“培育—創建—驗收—持續改進”的全流程閉環管理模式。強化標桿企業經驗總結與分享(如年度總結會、專題報告),讓好技術、好管理“星火燎原”。同時,強化基礎能力建設,持續開展企業能源計量、檢化驗、管理體系等基礎能力評估與提升,培養專業能源管理人才,為極致能效提供持久支撐。
開放合作“拓視野”,貢獻全球轉型“新”智慧。一方面,權威專家認為,中國鋼鐵能效已國際領先,推動能效標桿評估標準與國際標準銜接融合,可以進一步提升中國鋼鐵產品的全球綠色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積極分享中國極致能效工程的理念、路徑與成效,積極推動極致能效技術“走出去”,如將超臨界煤氣發電、上升管余熱回收、界面能效優化等成熟先進的鋼鐵節能技術打包輸出,為全球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從6.6億噸標桿產能的綠色蛻變到千萬噸級節能量的耀眼成就,從117家企業的先行示范到全行業綠色浪潮的奔涌向前,中國鋼鐵工業正以極致能效為引擎,煥“新”引領,不斷鍛造綠色競爭力。正如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在湛江能效峰會上所言:“極致能效不是終點,而是鋼鐵綠色競爭力的新起點?!边@是一場從理念到技術、從管理到模式的系統“煥新”。當高爐的火焰映亮“碳路先鋒”的旗幟時,中國鋼鐵不僅為自己鍛造綠色未來,還在為全球工業界書寫節能增效的“中國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