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趙萍 報道
非晶分會 供圖

圖為張華
“當前,全球鐵基非晶合金年需求量約為35萬噸,目前設計產能已超過50萬噸/年。產業現已飽和,建議投資要謹慎?!?月11日,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非晶合金材料應用分會秘書長張華在2025屆非晶納米晶合金產業發展大會上做主旨報告時特別指出。
會上,張華介紹了鐵基非晶合金產業發展現狀,指出了產業在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并提出5大建議。
張華介紹,目前,在國家利好政策強力驅動、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帶來需求激增、國內外市場大力發展的背景下,鐵基非晶合金產業正處于高速擴張與技術升級的快速發展期,整體產業格局呈現龍頭引領、區域集群協同發展的特征。他特別指出,東南亞國家、印度、中東國家、韓國市場成為出口重要增長點,預計2025年我國鐵基非晶帶材出口量接近10萬噸。
同時,他指出產業發展當前出現的4方面新問題需重點關注。
首先,市場簇擁顯飽和。張華指出,主要有三大表現。一是需求增速滯后于產能擴張。他指出,這是由于部分企業盲目擴張產能,導致市場供大于求,進而帶來產品價格下跌,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二是低質產品損害行業聲譽。個別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生產低質產品,影響了整個行業的聲譽和形象,導致市場對產品質量的信任度下降。三是重復建設導致資源浪費。部分地區存在重復建設現象,導致資源浪費嚴重,不僅增加了企業投資成本,也加劇了市場競爭。
其次,帶材質量有“代差”。張華指出,國內鐵基非晶合金帶材質量呈現明顯分層。第一梯隊,如博邁立鋮(原日立金屬)、云路股份、安泰科技等企業生產的產品占據高端市場。第二梯隊為國內其他多數企業,其產品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場。這些產品存在技術“代差”,其核心工藝落后2代~3代,導致市場上產品質量和性能存在較大差距,具體表現包括帶材性能離散性大、可加工能力差、產品性能不夠穩定等。他分析道,一方面原因是企業存在人才短板,缺少科研團隊技術支撐,且工人培訓少、專業技能不足;另一方面原因是設備局限性大,設備外協居多,生產工藝信息不對稱,工藝解決能力不足。
再次,市場競爭激烈,紛爭不斷。一是下游客戶為降低成本,不斷壓低采購價格,壓力傳導到上游,導致鐵基非晶合金生產企業間展開激烈的價格競爭。二是部分海外客戶對產品質量要求較低,一些企業生產低價低質產品就可獲取訂單。三是市場上存在優質產品無法獲得合理價格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導致企業創新動力不足。
最后,產業制高點構建需時日。張華特別指出,部分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導致技術成果被侵權,企業創新積極性也被影響。同時,產業創新生態尚未形成,如產業創新生態不完善、企業間的合作不夠緊密、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等,均制約了產業的創新發展。此外,受出口管制政策調整影響,相關產品需履行更嚴格的合規審查程序,導致企業出口流程延長并產生額外的合規成本。
對此,張華提出了5點建議。
一是強化產業認知。張華指出,新材料是人才集聚行業,需要各類人才,要了解影響非晶合金產業發展的關鍵點,打開技術與市場的結合點,進而找到產業突破發展的著力點。
二是聚焦質量提升。張華建議,企業要重視設備改造、工藝技術的長期積累、交叉學科融合發展、人工智能賦能發展,以及對新技術、新工藝的借鑒,大力提升鐵基非晶合金成品質量。
三是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張華認為,企業要避免做非晶全產業鏈,應定好自身位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響企業品牌。
四是布局開拓新興賽道。張華表示,當前,新產業不斷涌現,企業在抓好傳統市場的同時要格外關注新賽道,提前布局,爭取搶得發展先機。
五是構建標準體系。張華說道,企業一定要堅持標準引領,積極參與標準制定、修訂工作,提升在行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