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大體上經歷了7次大的調整,基本上10年左右就出現一次周期性調整。鋼鐵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每次國民經濟調整對鋼鐵工業的影響和后續的發展都是巨大的。
1963年—1965年國民經濟的調整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1950年—1952年3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和1953年—1957年“一五”計劃,我國各條戰線取得輝煌成績,尤其是鋼鐵工業得到快速發展。1957年,我國鋼產量達到535萬噸,遠遠超過1949年15.8萬噸的產量。這一時期鋼鐵工業快速發展,滿足和支撐了新中國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并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戰爭。
進入“二五”計劃開始的1958年,由于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內經濟取得的成就,黨中央提出了“趕英超美”的口號,引發了1958年—1960年的全國“大躍進”,尤其是工業“以鋼為綱”、全民大煉鋼鐵。1958年中國鋼產量實現1070萬噸計劃目標,達到1108萬噸(后經核算實際生產合格鋼800萬噸),到1960年鋼產量達到1866萬噸,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導致國民經濟發展比例嚴重失調。
自1961年開始,黨中央提出了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這成為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次國民經濟的大調整。在調整中,許多基建項目停建,尤其是鋼鐵工業,關閉了當時為追求高產量建設的土法、洋法小高爐和煉鋼的小轉爐、小電爐,鋼鐵企業向農村疏遣了大量職工,鋼產量從1960年的1866萬噸猛降到1961年的870萬噸,1962年鋼產量再降到667萬噸,下降11.84%。這次調整,鋼產量減產幅度達到64.26%。后經過1962年—1965年3年國民經濟的調整,經濟發展出現良好勢頭,到1965年鋼產量恢復增長到1223萬噸,雖然沒有達到1960年的1866萬噸,但比1962年的667萬噸增加556萬噸,增長83.36%。
1966年開始的“文革”打斷了國民經濟調整帶來的良好發展態勢,但國民經濟總體在1966年—1976年的10年期間,尤其是在3年國民經濟調整取得成就的基礎上不斷向前發展,到“四五”計劃結束的1975年,中國鋼產量達到2390萬噸,比1965年增加了1167萬噸,增長85.42%。這一時期,尤其是圍繞加強國防建設,開展了“三線建設”和“兩彈一星”的研制,帶動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鋼鐵工業也取得不錯的成績。在中蘇關系破裂和西方資本主義圍堵中國的情況下,中國鋼鐵工業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圍繞著國防尖端重點工程,在精密合金、高溫合金、耐蝕合金等特鋼品種質量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為航空、航天、電子、石化、軍工和核工業等領域提供大量鋼鐵新材料。到1976年,雖受唐山大地震影響,但中國年產鋼量也達到2045萬噸。
1979年—1981年國民經濟的調整
1976年,“文革”結束后,全國上下開展 “抓綱治國”,要把10年“文革”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提出建設“10個大慶”“10個鞍鋼”的規劃,經濟出現了投資過熱。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從1979年開始,中央提出了“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下馬了一大批基建項目。鋼鐵行業最大項目是寶鋼工程,當時曾要求寶鋼工程下馬,在全國人大會上,冶金工業部的領導還接受人大代表的質詢。最后,由于寶鋼工程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和引進設備部分已經到貨,停建帶來的國際影響和經濟損失會更大,寶鋼工程從“下馬”改為“分期緩建”。
在這次國民經濟調整中,中國鋼產量從1980年的3712萬噸降低到1981年的3560萬噸,減產152萬噸,下降4.1%。國民經濟經過這次調整后,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進實施,中國經濟從1983年進入發展快車道,鋼鐵工業也步入快速發展時期。
1989年—1992年國民經濟的調整
從1983年國民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尤其是農村土地承包制實施后,在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和“樓堂館所”基建項目的帶動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這時,各項經濟體制改革大力推進,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企業生產從原來計劃經濟轉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在完成國家計劃的基礎上,允許企業拿出一部分產品進行市場自主銷售,這樣就出現了商品計劃價格和市場價格的“雙軌制”。當時,在社會商品短缺的情況下,市場價格高漲,帶來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倒賣商品,同時也帶來了腐敗問題。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中國經濟進入到整頓調整期,開始進行“以壓縮樓堂館所”基建項目為手段和抓手,以“消除經濟腐敗”為目的,大力清理各種“官倒”公司的經濟結構調整。1990年鋼鐵工業首次出現結構性過剩,到1991年鋼鐵產品從原來的熱銷到出現市場銷售不暢、庫存積壓現象。但到了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之后,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經濟從1993年開始進入全新高速發展階段。1994年、1995年鋼鐵產品價格連續高漲,推動鋼鐵產量大幅提高。1996年,中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成為繼美國、蘇聯和日本之后,第4個鋼產量超億噸的國家,躋身世界第一產鋼大國。
1998年—2000年國民經濟的調整
1997年7月出現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降低,企業生產經營出現嚴重困難,尤其是大型國有企業虧損嚴重。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的目標,采取“主輔分離、下崗分流”的政策。企業經過主輔分離后,采取分離式改制的方式,拿出一部分優質資產進行股份制改造,并在股票市場進行融資,稱為“靚女先嫁”。
另外,國家實施鼓勵出口的“以產頂進”“債轉股”“清理三角債”等政策,為了鼓勵消費,銀行在降低存款利息的基礎上實行利息稅,在消費上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取消福利分房,實行住房商品化,同時大力推進汽車進家庭。當時把住房和汽車作為兩大支柱產業發展。到2001年,經濟調整、三年脫困基本達到目的,尤其是中國加入WT0(世界貿易組織)后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一起拉動,中國經濟高歌猛進,一直到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前。在這一周期中,中國鋼產量連破2億噸、3億噸和4億噸大關,到2008年中國鋼產量超過5億噸,達到5.03億噸。
2008年—2010年國民經濟的調整
2008年8月,由于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世界經濟出現明顯衰退,中國出口受到很大的影響,同時國內需求也在下降,鋼鐵工業受到嚴重沖擊。這時,我國提出加強擴大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以鐵路、公路和機場(“鐵公機”)的建設為抓手,以4萬億元投資拉動國內需求。為應對金融危機,2009年國務院出臺了《鋼鐵工業的調整與振興規劃》等一系列產業調整與振興措施。
在巨大投資的拉動下,國民經濟實現高速增長。這一時期,中國年鋼產量又連破6億噸、7噸、8億噸大關,2014年鋼產量達到8.22億噸。4萬億元投資穩定了國民經濟,并拉動經濟高速增長,但也造成鋼鐵等產業產能的嚴重過剩。2014年—2015年鋼鐵、煤炭兩個基礎行業經營困難,出現全行業嚴重虧損。中國鋼產量從2014年的8.22億噸降到2015年8.03億噸,2016年降為8.07億噸,比2014年產量減少了近2000萬噸。當時鋼鐵行業內外一批人士認為,中國年鋼產量達到了“峰值”,進入到8億噸的平臺期。
2016年—2018年國民經濟的調整
2015年在產能過剩的沖擊下,國民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2015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了“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開起了中國新時代國民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調整的風帆。2016年化解過剩產能政策開始實施,鋼鐵、煤炭兩個行業去產能、淘汰落后的力度不斷加大,鋼鐵行業的經營形勢明顯開始好轉。2017年開始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鋼鐵行業打擊“地條鋼”)雙管齊下,直到2020年,鋼鐵、煤炭兩個行業經營環境極大改善,效益實現大幅度增長。尤其是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房地產市場在這一時期高速增長,帶動了國民經濟高速發展。中國鋼年產量又接連突破9億噸、10億噸大關,在2020年創造了年產鋼10.65億噸的歷史新紀錄。
2020年至今國民經濟調整
2020年之后,受房地產市場嚴格的調控和新冠疫情沖擊的影響,尤其是在西方國家對我國的扼制和打壓下,國民經濟增長回到5%左右的中速發展,鋼鐵市場再次出現產品過剩、價格下跌、企業經營困難的局面。從2020年鋼產量達到10.65億噸峰值之后,國家采取控制新增產能、壓減鋼鐵產量的政策,從2021年到現在,鋼產量基本維持在10.2億噸~10.1億噸。但目前鋼鐵市場由于產能過大,供給嚴重過剩和需求不足,企業生產經營依然面臨嚴重困難?,F在國民經濟正處在新一輪調整期,國家出臺了建立國內大市場和鼓勵消費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以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的增長。
從新中國鋼鐵工業近80年的發展歷程看,鋼鐵行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產業,總是隨著國民經濟周期性調整而發生周期性波動,這是經濟發展規律。在目前新一輪國民經濟調整期,鋼鐵行業要做好控制新增產能和控制產量工作,同時要樹立信心,適應形勢,以科技創新為基礎,以品種結構調整為手段,做好新時期鋼鐵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要在“外抓市場,內練內功”上下功夫,做好減量、綠色、提質、增效等新文章,努力推進鋼鐵行業的有效益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