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郝淑慧 報道
“比照三峽工程經驗,雅江水電工程預計特鋼總需求量達400萬至600萬噸?!?/div>
“高海拔低溫環境可能增加鋼材脆性,且工程服役周期長達數十年,要求材料壽命與維護成本達到新平衡點,傳統水電站用鋼經驗已無法完全復制,必須創新思維,開展協同攻關,采用定制化研發路徑?!?/div>
……
7月23日,中國特鋼企業協會(以下簡稱特鋼協會)在北京召開雅江工程用特鋼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雅魯藏布江水電工程用特鋼的數量、品種、質量、標準及供應渠道展開分析研究,探討超級水電工程產業鏈中特鋼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雅江工程是國家超級工程,對特鋼發展是重大機遇,要重視高質量等級的特鋼新產品開發。與會代表提出,期待組織成立“雅江工程用特鋼專家小組”,搭建產學研用平臺,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需對接機制;建議由特鋼協會牽頭,組織行業研發生產優勢單位與雅江集團相關單位對接,匯聚協會專家委員會、特鋼協團標委、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為國家超級工程提供特鋼高端材料支撐保障。
會議由特鋼協會秘書長劉建軍主持。特鋼協會副秘書長趙發忠、高級顧問于叩,特鋼協會專精特新專家組長、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院長董瀚,特鋼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北大學教授姜周華,南鋼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徐曉春,東北特鋼集團總工程師孫久紅,撫順特鋼總工程師李濤,鋼研總院教授馬黨參,以及來自中信特鋼、寶武特冶、大冶特鋼、西寧特鋼等特鋼企業、科研院校代表,特鋼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專精特新”專家組成員參加會議。
劉建軍表示,雅江工程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建設規模遠超三峽工程,且地處高寒、高海拔、強腐蝕性環境,對特鋼材料的強度、耐蝕性及耐久性提出更高標準。該工程用鋼量預計達數百萬噸級別,論證周期長、技術要求高,特鋼行業需快速行動,凝聚智慧力量,提供特鋼解決方案,以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響應國家需求。
董瀚系統分析了雅江工程用鋼需求:中厚板與特厚板用于水電站壓力鋼管等核心承重結構,需兼具高強度與低溫韌性;耐蝕不銹鋼針對高腐蝕性水質環境,需開發新型耐蝕鋼以提升排水系統效率與使用壽命;高端電工鋼要滿足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對磁性能與能效的嚴苛要求。徐曉春表示,雅江工程建設周期長、技術要求高,不同階段對特種鋼材需求不同,從隧道施工用高強結構鋼,到發電機組用特種合金鋼,再到輸電系統用高導硅鋼,各階段均有特定要求。做好特鋼保供需提前策劃布局,與工程設計方、建設承包方、水電裝備方建立溝通機制,提前掌握用鋼品種和技術要求。
姜周華指出,雅江工程對特鋼需求巨大,比照三峽工程經驗,預計特鋼總需求量達400萬至600萬噸,遠超同類水電工程,其中中厚板、高牌號硅鋼、不銹鋼及耐蝕、高強結構鋼為核心品類。隨著我國特鋼技術進步,特別是特鋼特冶電渣技術裝備水平的提升,從三峽到雅江,我國水電工程國產化所用大部分特鋼產品已基本實現自主可控。
趙發忠在聽取專家意見后表示,雅江工程作為超級工程,對拉動特鋼需求、提升特鋼產業發展水平意義重大。特鋼協會將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與行業發展需求,重點推進四方面工作:一是系統梳理水電工程特鋼應用現狀;二是聚焦會員單位需求,開展特鋼產品現場走訪與需求調研,精準定位服務方向;三是發力特鋼新質生產力,組織凝練科研項目,協調技術攻關,推動成果轉化,助力高質量特鋼產品生產;四是打通水電工程高端特鋼供應鏈直通渠道,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提供堅實支撐保障。
劉建軍總結發言表示,雅江工程是國家大事,下一步特鋼協會將重點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評估特鋼企業在水電能源用鋼創新研發的高端產品;二是明確雅江工程用特鋼由特鋼協會專精特新項目專家組責任,董瀚教授任組長,做好籌備工作,提出工作計劃。調研企業針對雅江工程極端服役環境研發特種鋼材的目錄清單;三是組織團標的編制使用,為該工程及其他類似項目提供技術支撐。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不僅能支撐超級工程順利建設,更能奠定中國特鋼強國地位,在全球高端材料競技場中贏得領先地位。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