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社
記者 熊漢青
北部灣畔,海風輕拂,濤聲陣陣。在柳鋼集團防城港鋼鐵基地里,廣西首條3800毫米寬厚板生產線正全速運轉,一塊塊通過中國船級社認證的船板從這里發往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

圖為柳鋼集團廣西鋼鐵3800mm寬厚板生產線。(劉石盛 攝)
從助力平陸運河的通江達海,到澆筑龍門大橋的跨海長虹,再到賦能“中國天眼”的精密鋼構,“柳鋼造”始終以鋼筋鐵骨支撐起大國工程。
這是一組見證蛻變的數字:產品結構由原來的建筑用鋼材占比近70%轉變為制造業用鋼材占比超70%;連續5年獲評為“中國卓越鋼鐵企業品牌”,六度蟬聯“能力驗證質量獎”;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3.6%,新增專利203項,品種鋼比例提升9.5個百分點……

圖為柳鋼高速線材發貨現場。(蔣國華 攝)
數據的躍動間,映射著柳鋼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的堅實步履,也讓“柳鋼造”的金字招牌愈發锃亮。
創新序曲——在高端市場校準“發展音階”
近日,在柳鋼集團科技中心的實驗室里,技術人員正屏住呼吸,觀察著鋼材晶體結構,顯微鏡的光斑里,定格的不僅是鋼材的微觀世界,還是柳鋼人奮力轉型的創新剪影。
創新是打開高端市場的“金鑰匙”。柳鋼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在3800毫米寬厚板生產線上填補廣西空白,0.15毫米極薄冷軋帶鋼打破技術壁壘,鍍鋅雙相鋼、鐵道車輛用耐候鋼等高附加值產品挺進產業藍海。99.9%超純氦氣的自主研制,破解了國家戰略資源難題;“高速線材的設計和制造”獲得IATF16949汽車行業國際認證,標志著“柳鋼智造”駛入全球汽車供應鏈快車道。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持續加碼的研發投入,更是柳鋼將科技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的魄力與膽識。2024年,柳鋼集團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6%;2025年第1季度,研發投入同比再增長6.2%。
創新之火,照亮產學研融合之路?!跋冗M鋼鐵材料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柳鋼分中心”揭牌,“廣西海洋基礎設施及裝備材料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啟動,院士團隊與產業工匠的智慧碰撞……柳鋼正在鍛造著鋼鐵強國的科技盾牌。
從產業布局優化到產線提檔升級,再到產品結構調整……一系列舉措成為柳鋼開拓高附加值品種規格的“硬核走筆”。2025年第1季度,柳鋼“四個百萬噸”高端產品(汽車用鋼、新能源用鋼、船舶及海洋用鋼、精品工業長材)產品銷量激增42%,讓“柳鋼造”在高端市場打開新局面。
智綠和弦——于品質淬煉演繹“質效協奏”
如果說創新是序曲,那么智能化與綠色化的“雙重和弦”,則為柳鋼集團品牌建設譜寫著動人的“協奏旋律”。
在廣西鋼鐵轉爐車間,AI(人工智能)看火系統正24小時“觀察”著爐火;在鋼鐵快分室,機械臂靈活抓取、制樣、送入直讀光譜儀,并將檢測結果在170秒內傳回產線;在冷軋廠,首個“AI數智鋼卷平臺”實時計算分析解碼產品生產成本數據……

圖為柳鋼冷軋鍍鋅產品正在吊運。(李德毅 攝)
如今,“數智柳鋼”已繪制出新型工業化的生動圖景。柳鋼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鋼鐵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推動專屬智能體全面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平臺,目前13類大模型已完成對接。
綠色發展的筆墨同樣遒勁。柳鋼以“雙碳”目標為引領,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讓“柳鋼品牌”兼具科技溫度與綠色底蘊。2024年,柳鋼共完成42項產品的權威認證,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案例入選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案例選》,柳州本部4號高爐連續兩年獲評為“優勝爐”,柳州本部、廣西鋼鐵兩基地通過清潔運輸評估公示,4份環境產品聲明(EPD)為鋼材貼上了綠色通行證……
當智能制造的數據流與綠色低碳的生態流在廠區交織成網時,“柳鋼造”的質量與品質,在每一道工序的深耕細作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跨洋交響——在國際舞臺譜寫“出海強音”
廣西鋼鐵成品碼頭,晚霞為貨輪鍍上了金邊,一卷卷印有“柳鋼集團”標志的鋼材正被吊裝上船,即將駛向亞洲、美洲等國際市場。
“我們不僅是在賣鋼材,還是在傳遞中國制造業的信譽?!绷撲N售中心負責人介紹道。

圖為柳鋼集團廣西鋼鐵冷軋酸洗產品整裝待發。(鄒華勇 攝)
隨著全球市場的“合奏”漸入佳境,柳鋼產品憑借穩定的品質和貼心的服務,讓越來越多的國際客戶記住了這個來自中國廣西的鋼鐵品牌。2025年第1季度,柳鋼持續開拓海外市場,出口量同比增長33%,訂單量激增57%,產品銷售實現首季“開門紅”。
創新序曲、智綠和弦、跨洋交響,“三重奏”交織共鳴,共同組成了柳鋼品牌建設的進階之路。在建設一流強企的浩瀚征途上,每一次質的突破都是一記堅實的鼓點,激蕩著柳鋼品牌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雄渾樂章。
柳鋼人正以奮斗為筆,續寫新的時代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