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村住宅建設正面臨從傳統模式向現代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階段。當前,農村地區仍以磚混結構房屋為主,這種建筑方式雖成本較低,卻存在資源消耗大、抗震性能弱、施工周期長等突出問題。據統計數據,農村黏土磚的年使用量仍占全國總量的40%以上,導致耕地資源持續流失;而在地震多發區,超過70%的農房還未達到抗震設防標準,安全隱患觸目驚心。與此同時,國家對節能減排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建筑方式因施工污染嚴重、材料回收困難,已難以適應“雙碳”目標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推廣鋼結構住宅成為破解農村建房難題的一項重要探索。
鋼結構住宅的技術優勢為其在農村落地提供了堅實基礎。相較于傳統建筑,鋼結構采用工廠預制、現場裝配的工業化建造模式,可將施工周期縮短至1~2個月,甚至更短,且不受雨季等天氣條件制約。以山東省某試點項目為例,農戶從地基施工到入住僅耗時52天,較傳統磚混結構效率提升60%以上。在結構性能方面,鋼材特有的延展性使其能有效抵御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試驗數據顯示,輕鋼結構住宅可承受8級以上地震而不倒塌,這對地質條件復雜的山區和地震帶村莊具有特殊意義。此外,鋼結構建筑墻體厚度可減少15%~20%,而實際使用面積可增加約10%,再搭配靈活的空間設計,能滿足農村家庭對倉儲、農機存放等多樣化功能需求。
但需注意,經濟效益是決定該技術優勢能否發揮的核心要素。根據已公開的數據,從直接成本看,鋼結構住宅每平方米造價為1500元~2000元(輕鋼結構房屋每平方米造價為1500元左右,重鋼別墅每平方米造價為1500元~2000元),較磚混結構高出10%~15%,但這部分差額可通過全生命周期成本得到平衡。由于鋼構件防蛀防腐性能優越,建筑后期維護費用可降低約40%,且鋼材回收價值可達初始成本的60%以上。也有實踐表明,采用保溫夾芯板技術的鋼結構農房,冬季采暖能耗下降65%,配合光伏屋頂技術甚至可實現能源自給。更重要的是,快速施工特性顯著降低了人工成本——鋼結構住宅所需勞動力僅為傳統方式的半數,這在青壯年外流、用工成本攀升的農村地區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政策環境的持續優化為推廣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從國家層面看,《“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鼓勵農村住房采用裝配式鋼結構等新型建造方式”,住建部已將鋼結構納入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符合綠色建筑認證的項目可享受稅收減免優惠。從地方層面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有超20個省份出臺了針對性補貼政策,如江蘇省對農村鋼結構住宅按面積給予200元/平方米獎勵、云南省在地震高風險地區推行“以鋼代磚”計劃,每戶最高補助5萬元等。部分市縣還創新土地供給方式,對采用裝配式建筑的項目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這些政策“組合拳”有效緩解了鋼結構住宅在建造初期的投入壓力。
此外,市場需求的變化正在重塑農村建筑格局。新一代農民群體對居住品質的要求顯著提高。據已公開的調查數據,在“85后”“90后”返鄉建房者中,68%傾向于選擇外觀現代、布局合理的住宅形式。鋼結構建筑憑借其流暢的線條設計和可定制化的特點,在建造鄉村民宿、家庭農場等復合功能建筑時展現出獨特優勢。四川省涼山州結合彝族文化元素開發的輕鋼木紋復合住宅,既保留了傳統“垛木房”的視覺特征,又實現了抗震等級從6度到8度的躍升,成為民族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的典范。同時,極端氣候頻發催生了防災型住房需求,如2023年甘肅積石山地震后,當地政府規劃重建的1.8萬套安置房中,鋼結構住宅占比達83%。
盡管優勢顯著,鋼結構住宅在農村的普及仍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材料成本波動直接影響推廣進度——2022年鋼材價格暴漲期間,多個在建項目因超出預算被迫停工。其次,固有認知誤區尚未消除,部分農民認為“鋼鐵房子冬天冷、夏天熱”,實際上通過添加巖棉保溫層、呼吸式幕墻等技術創新,鋼結構住宅的隔熱性能已優于傳統磚墻。此外,專業人才短缺問題突出,農村地區普遍缺乏掌握鋼結構施工技術的工匠,個別項目因節點焊接不達標還出現漏水等問題。這些問題暴露出產業鏈配套設施不足的短板,特別是在物流運輸環節,大跨度鋼梁對鄉村道路通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針對上述瓶頸,需要構建多方協同的解決方案體系。在成本控制方面,可由政府或相關部門統一招標采購鋼材,通過“以量換價”降低單戶建設成本。在技術普及方面,可充分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方便農戶直觀體驗鋼結構住宅的保溫、抗震性能。在人才培養上,可推動職業院校與生產企業共建實訓基地,培養裝配式建筑技術工人。在產業鏈配套方面,可在有條件的地區布局鋼結構產業集群,將運輸半徑控制在50公里內,降低物流成本。
展望未來,鋼結構住宅在農村的規?;茝V需要制度創新與技術突破雙輪驅動。建議進一步細化財政扶持政策,對貧困地區實行差異化補貼標準;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綠色農房貸”產品,延長貸款周期;加快制定農村鋼結構建筑技術規范,建立從設計到驗收的全流程標準體系??梢灶A見,當政策紅利、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形成共振時,鋼結構住宅必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的重要力量。(謝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