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謀篇布局之年。站在承前啟后的歷史方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凝聚行業智慧,啟動“鋼鐵工業‘十五五’發展規劃研究”重大課題,系統梳理行業發展脈絡,前瞻謀劃我國鋼鐵工業“十五五”時期的戰略方向和發展對策。該課題聚焦鋼鐵工業全產業鏈、全要素、全周期轉型升級,形成了涵蓋布局結構、科技創新、綠色低碳、國際化進程、文化建設等10余個子課題。為此,中國冶金報特別開設《謀劃“十五五”》欄目,從今日起陸續刊發該課題內容,首期刊發的子課題與鋼鐵行業文化建設緊密相關。期待通過一系列報道,凝聚行業智慧、激發創新活力,為“十五五”時期我國鋼鐵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十五五”鋼鐵行業文化建設的挑戰、機遇與對策
當今世界,鋼鐵產業的競爭早已超越了產能與技術的維度。當“雙碳”目標重塑全球工業版圖時,當數字化轉型重構生產邏輯時,當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理念重新定義企業價值時,文化建設正成為鋼鐵企業未來破局的“隱形高爐”。它代表著的不僅是更具韌性的組織生態,還是連接歷史與未來、平衡效益與責任、融合本土與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密碼。
在我國鋼鐵產量連續29年領跑全球的今天,站在“十五五”的新起點上,鋼鐵產業文化建設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統領下,一方面繼續傳承和弘揚鋼鐵產業的優秀文化基因,讓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代煥發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緊密結合鋼鐵產業發展趨勢,不斷創新和豐富文化內涵,將綠色發展理念、數字化轉型思維、國際化合作視野等融入鋼鐵產業文化中,推動鋼鐵產業文化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的現狀和問題
第一,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現狀。
一是黨建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引領。在鋼鐵產業文化建設中,黨建引領發揮著關鍵作用,眾多鋼鐵企業將黨建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深度融合,通過加強黨建,確保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是紅色文化傳承與創新并進。中國鋼鐵產業在歷史積淀的基礎上形成了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創新進取的鋼鐵文化。百年來,無數鋼鐵英雄為國家建設做出巨大貢獻,“孟泰精神”“馬萬水精神”“攀枝花精神”“鐵山精神”“李雙良精神”“曾樂精神”曾被原冶金部譽為鋼鐵行業六大精神,直到今天依舊深刻影響著新一代鋼鐵人。同時,鋼鐵產業在文化建設和發展方面也在不斷創新,涌現出許多文藝作品。
三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被普遍認同。如今,產業競爭已從傳統的有形資產轉向無形資產,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意識到文化建設對企業提升競爭力至關重要,開始將文化建設納入企業戰略規劃。以中國寶武、首鋼、鞍鋼、中信泰富特鋼、沙鋼、榮程集團等為代表的鋼鐵企業紛紛實施了極具企業特色的文化建設項目。
四是綠色智能文化成為新焦點。在當今鋼鐵產業發展進程中,綠色智能發展理念已深深扎根,并逐漸演變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從綠色發展的角度來看,許多鋼鐵企業大力推行節能減排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智能化發展方面,鋼鐵企業也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了眾多智能化示范工程。
第二,鋼鐵產業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是對文化深層價值認識不足。一些鋼鐵企業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往往注重口號和宣傳,忽視了文化的落地和實踐。甚至有的企業在文化建設中存在模仿、照搬現象,缺乏創新和特色。另外,文化建設缺乏專業化人才,尚未將新技術、新模式有效融入企業文化體系。
二是文化建設缺乏體系化??傮w來看,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缺乏整體性與連貫性,各企業尚未形成統一的文化建設方向與合力。尤其是很多企業在并購重組后,往往面臨著文化融合的問題。如何處理好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三是國內外影響力有待提升。中國鋼鐵產業在全球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但鋼鐵產業文化宣傳力和感染力仍不足。國際化發展必然面臨一個多種文化共存的復雜環境,文化差異越大,引起的沖突就會越多。
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發展趨勢
第一,文化內涵不斷深化與創新。
習近平文化思想著重強調堅持“兩個結合”,鋼鐵產業文化建設將深度聚焦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深入挖掘鋼鐵產業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同時,要緊密結合時代發展需求與產業自身特點,持續豐富和創新文化內涵,積極融入綠色發展、智能制造等現代元素,精心構建起具有鮮明鋼鐵產業特色的現代企業文化體系。
第二,文化建設與戰略規劃深度融合。
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下,鋼鐵企業對文化之于企業戰略的關鍵支撐作用有了更深刻、透徹的認知。文化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而與企業長期發展戰略、轉型升級目標實現了深度融合。企業在制訂戰略規劃時,將文化建設全面納入其中,確保兩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第三,國際化視野下文化傳播多元化。
數字技術與新媒體的發展為鋼鐵產業國際化道路提供了更多可能。鋼鐵企業一方面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通過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優質的服務,將企業文化和理念傳遞給海外客戶。在此過程中,鋼鐵企業可通過加強與外部媒體、文化機構、網絡平臺的深度合作,不斷拓展傳播渠道,持續提升鋼鐵產業文化的影響力、擴大覆蓋面。
第四,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建設。
新質生產力是以數字技術、知識資本和協作創新為核心驅動,融合智能化、數據化和生態化特征的新型生產力形態。技術創新是文化建設的動力源泉,不僅可以提升鋼鐵產品的質量和性能,還會形成獨特的創新氛圍和創新文化。當下,鋼鐵產業正在形成獨特的綠色低碳文化,這種文化會滲透到企業各方面。
第五,以高水平服務維護文化形象。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鋼鐵企業要通過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來贏得客戶信任。鋼鐵企業高水平服務體現在對客戶需求的精準響應上。企業將通過建立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及時收集和分析客戶信息,了解客戶需求,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和優質的服務體驗,以提升產業文化形象和市場競爭力。
第六,通過文化融合發揮兼并重組協同效應。
鋼鐵企業在兼并重組后,文化在新的企業里相互碰撞、交流與融合,如果能夠實現有機融合,必然能帶來“1+1>2”的社會效益。例如,寶鋼和武鋼的合并不僅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和成本降低,還在文化融合中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
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的方向和目標
第一,構建鋼鐵產業文化體系。
一是強化核心價值觀建設。鋼鐵企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產業文化建設,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理念。
二是傳承鋼鐵產業精神。在價值觀塑造上,應將創新、敬業、團隊合作、奉獻、環保及工匠精神等核心價值觀融入企業文化體系,通過內部培訓、文化墻展示、宣傳手冊發放等方式,引導員工在日常工作中積極踐行。在制度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獎勵機制和培訓機制,加深員工對產業精神的理解與認同。
三是塑造綠色智能文化理念。在高端化文化轉型方面,企業應加大研發投入,形成獨特的產品文化;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增強服務意識。在智能化文化建設方面,企業要加強對智能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提高員工的數字化素養和技能水平,鼓勵員工參與智能化生產實踐。在綠色化文化氛圍營造方面,企業要推廣清潔能源技術,鼓勵員工參與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綠色低碳實踐活動。
第二,培育鋼鐵產業群體文化素養。
一是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鋼鐵企業應將員工權益保障作為產業文化發展的核心戰略,營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體系,關注員工身心健康;應設立多樣化的溝通渠道,收集員工的意見和建議;開展具有文化內涵的團隊建設活動,促進文化融合。
二是提升員工素質與凝聚力。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提升員工凝聚力,營造和諧積極的工作氛圍。企業可通過開展專業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培訓,提升員工的綜合素質;通過團隊建設活動、員工關懷計劃等,增強員工的溝通協作能力,增強團隊意識和歸屬感;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員工參與企業決策。
第三,利用AI技術提高文化傳播水平。
AI(人工智能)技術為鋼鐵產業文化的生動呈現提供了多元路徑。它能將鋼鐵產業的歷史檔案活化,借助挖掘歷史檔案中的文化基因,搭建可交互的虛擬文化展廳。此外,在智能設備中植入文化語音交互模塊,可以實現技術場景與文化理念的融合。AI技術還能依據員工崗位技能和性格測評數據,生成定制化文化學習路徑,促進文化落地。
第四,重塑鋼鐵產業社會形象與公信力。
這要從強化質量與安全管控、提高產品性能和服務水平等方面發力。在強化質量與安全管控方面,鋼鐵企業應建立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將安全生產管理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加強員工安全培訓,更新安全設備,確保生產過程的安全可靠。在提高產品性能方面,鋼鐵企業應通過優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為客戶提供更具價格優勢的產品。在提高服務水平方面,鋼鐵企業應建立專業、高效的售后服務團隊,及時響應客戶需求,通過優質的服務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提升鋼鐵產業的整體社會形象與公信力。
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的重點任務
第一,提升鋼鐵產業文化戰略地位。
鋼鐵企業要將文化建設納入核心戰略,把鋼鐵產業文化的傳承、傳播及創新,全方位滲透到生產管理各環節,讓鋼鐵產業文化成為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堅實力量。
第二,提升鋼鐵產品文化附加值。
高附加值是鋼鐵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標。鋼鐵產業文化建設要以提升產品附加值為任務,附加值的創造貫穿產品生產及流通的全過程,要依托鋼鐵產業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構建完善的企業價值體系,對標先進標準體系,推動產品升級。一是文化建設能夠強化質量意識,提升產品品質。二是以文化創新促進技術創新,提升產品技術含量,推動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三是通過文化建設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產品市場認知度。四是以文化管理優化管理流程,提高生產效率。
第三,打造鋼鐵文化新業態。
對內,服務于培養鋼鐵人才;對外,使大眾了解鋼鐵產業文化,樹立鋼鐵產業新形象。一是加強鋼鐵產業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建設一批精品文化展覽館、紀念館、博物館及文化公園、工業研學旅游設施等。二是打造鋼鐵產業文化旅游區。鋼鐵企業可采用“工業+旅游”模式,對舊廠區各種設備設施等進行再利用;建設鋼鐵文化主題公園或園區,設計鋼鐵吉祥物,打造鋼鐵產業文化園區。三是推出多元鋼鐵產業文化產品。鋼鐵企業可利用自身材料優勢,實現從傳統鋼鐵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延伸產業鏈和價值鏈。
第四,推動鋼鐵產業文化創新。
深入挖掘鋼鐵產業文化的時代內涵。一是要塑造新時代典型人物和產品。積極挖掘新時代典型人物,如鞍鋼郭明義愛心團隊等;擴大典型產品影響,如太鋼“手撕鋼”產品研發故事等。二是要吸收與借鑒海外優秀鋼鐵文化。三是要實現內容與形式的雙重革新,將優秀鋼鐵歷史文化與現代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相結合。同時,要積極順應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趨勢,全力打造智慧文化平臺,實現文化的精準傳播與高效互動。四是要培養鋼鐵文化高素質人才,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激勵人才實踐創新。
第五,履行好社會責任。
鋼鐵產業應將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建設納入發展戰略,強化社會責任意識,推動綠色生產與可持續發展。鋼鐵企業應以鋼鐵精神為引領,積極踐行環保承諾,提升能源效率,減少碳排放,并通過匯總優秀社會責任報告案例,為全行業提供借鑒。
鋼鐵產業文化建設有關政策建議
第一,重塑新時代鋼鐵產業文化精神。
在鋼鐵工業“十五五”發展規劃中,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思想和文化遵循,提煉出“創新、融合、智慧、鑄魂”和“百煉成鋼、智造未來、自強不息、奮發有為、勇于超越、向新向綠、精益求精、金石之堅”的鋼鐵產業文化精神核心內容。根據鋼鐵產業文化精神核心內容,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鋼鐵精神,還要進行創新轉化。要促進鋼鐵產業文化與人民需求相結合,既要關注員工的需求和利益,又要注重與社會的互動和交流。
第二,搭建鋼鐵產業文化智慧傳播平臺。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或中國冶金報社牽頭,聯合重點鋼鐵企業建立“鋼鐵產業文化智慧傳播平臺”,促進鋼鐵文化圈的形成,提升我國鋼鐵產業整體形象和國際影響力。
通過智能化手段,智慧傳播平臺的搭建可以對全產業全面包裝、正面宣傳、控制輿論發酵,促進鋼鐵產業文化信息共享,整合鋼鐵產業文化資源,鼓勵鋼鐵產業內部的文化融合和創新,形成具有產業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化體系,形成文化共同體。另外,還要利用互聯網進行國際傳播,對影響我國鋼鐵行業發展的輿論進行及時監督和回擊。
第三,完善鋼鐵產業文化相關政策體系。
在政策體系方面,建議按照“綜合推進+分類施策”的思路完成構建。目前,國內有關鋼鐵產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性政策文件主要從工業文化建設的要求中延續而來,缺乏在鋼鐵產業這一垂直領域的針對性體系建設。要通過出臺相關綱領性文件,明確“文化強鏈”戰略定位。統籌產業轉型、文化塑造、社會責任三大維度,將文化建設深度嵌入鋼鐵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中。在具備綜合推進整個產業文化建設的方向性文件后,還要按照不同領域、不同板塊分類施策,制定一整套效率提升政策和落實方案,完善文化政策供給體系。
第四,加大對鋼鐵文化的財政專項支持力度。
建議設立“鋼鐵文化振興專項資金”,按企業文化投入的一定比例給予補貼,為鋼鐵產業文化建設設立專項資金。對于積極參與文化建設的鋼鐵企業,政府可以給予稅收減免或財政補貼等優惠政策。同時,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鋼鐵產業文化建設,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鋼鐵文化項目。
落實到企業層面,建議鋼鐵企業設立專門的文化基金,用于支持企業的文化創新、文化人才培養、文化活動策劃與執行等方面;投入資金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并設立文化創新獎勵機制、舉辦文化活動等。
第五,建立鋼鐵產業文化建設激勵機制。
鋼鐵產業文化建設要從“頂層設計”轉向“基層激活”。面向鋼鐵產業基層員工推行“文化貢獻值”可視化管理,將員工在文化建設中的表現納入績效考核體系,與薪酬掛鉤。政府應切實督促企業高度重視員工的參與感與滿意度。建議將文化建設投入、員工滿意度、文化成果產出等納入評價體系,讓評價結果與綠色信貸、項目審批、產業評優掛鉤,對表現較好的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文化補貼。對于管理人員、普通員工和技術員工,企業也要制訂不同的激勵方案。
第六,完善文化建設的評估與監督體系。
評估與監督體系是確保文化建設有效性和持續性的重要環節。建議制定鋼鐵產業、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和評估評選的配套標準。評估標準要公開收集意見、不斷修改完善,并公開透明地進行評選。建立文化建設評估報告制度。同時,加強對文化建設資金的監管,確保資金??顚S?,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到“十五五”末,對相關標準不達標的企業進行整改和建議,并評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鋼鐵產業文化建設優秀企業,并加以推廣,確保產業文化建設得到健康、長足、均衡的發展。(蘇亞紅 褚召忍 曹紅敏 李銘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