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鋼鐵軋鋼廠熱卷產線,高級工程師陳啟發是個“另類”——他的“辦公室”常在現場。他扎根一線,與操作工并肩作戰,將目光鎖定生產實際,以“崗位創新”為犁,深耕鋼鐵軋制的沃土,硬是從龐雜數據中“淘”出真金白銀,將降本增效鍛造成沉甸甸的效益。今天,讓我們走進軋鋼廠,一起聽聽陳啟發的降本故事~~
優化竄輥策略:為生產裝上“增效器”
提升軋制計劃公里數以降低換輥次數及輥耗創效127萬元
通過降低軋輥磨損程度
改善產品外形不合
隨著產品結構調整,熱卷產線冷軋壓延產量比例攀升,但在軋制計劃后期帶鋼頻發的“復合浪”問題,如同無形枷鎖,嚴重制約了軋制計劃長度??蛻舴答伕茄┥霞铀骸安糠掷滠埢洗嬖谕?span>棱缺陷,不解決就停訂!”壓力當前,陳啟發挺身而出。
他帶領團隊一頭扎進生產數據,對軋輥磨損量、全周期板形參數等進行地毯式分析,揪出癥結:原有竄輥采取固定步長和行程的方式,導致軋輥磨損量偏大,最大磨損量達到0.4mm。如何破局?陳啟發將目光投向數據深處。通過優化輥形曲線,并依據不同軋制計劃量身定制竄輥策略,實現變步長、變行程的智能控制,這好比為軋輥穿上了一件量身定制的“防護衣”,有效減少了軋輥集中磨損和接觸應力。
效果立竿見影:軋輥最大磨損量硬銳減25%,困擾生產的帶鋼橫向凸棱問題迎刃而解。軋制計劃公里數更是往前邁進了一大步,足足提升10km。更可喜的是,換輥次數減少,輥耗顯著降低,年均降本高達127萬元!
精軋自動糾偏升級:為系統裝上“穩定器”
降低廢次降創效43.67萬元
通過糾偏系統優化
改善產品缺陷
為提升自動化水平,根治“帶鋼中心線跑偏”“軋爛甩尾”等頑疾。熱卷產線引進了3個機架自動糾偏檢測系統。然而這套“新武器”初期卻“水土不服”:檢測偶發異常,操作干預頻繁,效率大打折扣。
為產線技術保障的中堅,陳啟發豈容它“任性”?他化身技術“偵探”,對檢測環境與異常曲線抽絲剝繭,最終鎖定“元兇”——水汽干擾。找到病灶,他精準施治:一方面優化數據過濾算法,剔除異常干擾;另一方面調整程序邏輯,實現對軋制工藝水的精準控制,有效避免了關鍵位置的異常波動,檢測數據重歸穩定。
針對人工干預痛點,他深入研究帶鋼跑偏規律,針對不同鋼種規格和機架,制定精細化調整參數,并新增自動輥縫調整機架功能。成果顯著:自動調平精度大幅躍升,人工干預率直降60%,系統最終實現了100%全自動穩定運行!由此,層間不齊、溢出邊、軋爛、切尾等缺陷得到明顯遏制,僅此一項,每年減少廢次品返修帶來的成本就達43.67萬元。(崔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