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裝配鉗工,中南股份韶鋼工程設備制造事業部機制車間的郭英韶日復一日在看似平凡的崗位上,憑借一雙巧手、一顆慧心,將降本增效理念融入血脈,化作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
“廢品堆”里掘真金:修舊利廢,節省費用
“車間里沒有絕對的廢品,只有放錯了地方或未被喚醒價值的資源?!边@是郭英韶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他行動的指南。他的眼睛仿佛自帶“掃描儀”,總能在廢棄的備件堆里發現“寶藏”。
一批精密球閥已無法“動彈”,用戶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交由機制車間修復,因閥體內部堵死以及密封面嚴重劃傷等問題無法使用判定報廢。面對采購新件周期長且價格高昂,郭英韶主動請纓,反復查驗報廢件后,發現核心結構完好,密封面僅表面損傷。他運用多年積累的技術,先將閥體零部件拆散,清理閥體內部并提出將球閥表面進行車削加工以及更換損壞零部件等措施。最終,這個被判“死刑”的閥體奇跡般復活!經嚴格測試,其密封性能完全達到新件標準,直接節省采購成本5.8萬元。用戶后續又將10個報廢球閥交由機制車間修復,為主業節省了一筆不小的采購費用。僅在過去半年,郭英韶主導或參與的修舊利廢項目就達32項,涵蓋支撐座、軸、連接件等。經他“妙手回春”的備件,累計為企業節省新備件采購費用超過20萬元。
巧思妙手破瓶頸:工裝增效,產能提升
郭英韶深知,效率是效益的基石。他不僅精于修復,更善于創新,用巧妙的工裝設計化解生產瓶頸,提升效率與質量。
寬板工序使用的導輪底座數量多有1300件,組焊環節中長期依賴兩名熟練工人手動定位、夾緊、校準,過程繁瑣、耗時長,且焊后變形質量難以保證。郭英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利用工余時間,反復琢磨工藝,手繪草圖,測量比對。最終,他利用廢舊鋼板自主研制“導輪底座組焊模具”,該定位工裝“點石成金”。新工裝投入使用后,效果立竿見影,操作人員減少至1人,將導輪底座組焊效率提升40%,焊接質量提升75%,同時省去兩端面銑削加工,實現人工刀具能耗下降12%的突破,不僅提高組焊效率還讓生產精度提升至免銑削,更重要的是,產品裝配精度和一致性得到質的飛躍,真正做到“降本不降質、提速更提效”,跑出了提質增效“加速度”!
寸鐵必爭“摳”效益:物盡其用,積沙成塔
在材料利用上,郭英韶更是將“斤斤計較”發揮到了極致。他深諳“材料大改小、小補大、廢料循環利用”的節約之道。
車間臨時接到一批緊急訂單,需要加工一批非標件墊圈進行組裝。若按常規從整張鋼板上切割,材料利用率不足40%,將產生大量廢料。郭英韶立即行動,一頭扎進材料區。經過細致翻找和測量,他發現幾塊因前期下料產生的不規則邊角料,其尺寸恰好能滿足墊圈排料需求。他迅速進行精密計算和優化排料,最終在一塊原本被“遺忘”的邊角料上,切割出72個合格墊圈,材料利用率高達85%!聚沙成塔,身為班長的他帶領班員,利用工作間隙,將這些“邊角料”加工成各種小型連接塊、定位塊、加固板、工具手柄等,變廢為寶。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郭英韶的“精打細算”,每年可為車間節約各類板材、型材近3噸,直接節約材料采購成本約8-10萬元。他常對班員說:“省下的每一寸材料,都是實實在在的利潤,都是咱們為企業攢的家底!”
郭英韶的故事,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由無數個精打細算、巧思妙想、埋頭苦干的瞬間匯聚而成。他用行動證明:降本增效并非遙不可及的戰略,它就蘊藏在每一次對廢棄物的審視、每一次對效率瓶頸的思考、每一次對邊角余料的珍惜之中。(韓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