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入夏的廠區
暮色裹著鋼鐵的氣息
掠過交錯的煤氣管網
譚程彬握緊巡檢手電
光束掃過煉鋼轉煤回收管道
也掃過譚程彬從陌生到熟悉的每一寸土地
?譚程彬
一名從棒材精軋到煤氣巡防的轉崗人員
一滴水珠從能源管網悄然滑落,筆記本上隨即多了一行記錄:“管道輕微滲水,建議加強監測?!薄@是譚程彬從軋鋼廠轉崗到能源環保部的第300天,也是守護能源命脈的尋常一刻。
去年,因崗位調整,譚程彬和四位同事從轟鳴的軋機旁轉戰蛛網般密布的能源管網。初入燃氣車間時,面對陌生的煤氣系統,譚程彬暗自忐忑。但師傅陳澤剛的話點醒了他:“軋鋼人連上千度的鋼坯都能馴服,靜態的管網有何難?”
轉崗首日,他們徒步兩小時,從1號燒結到冶金石灰,逐條管線講解閥門與排水器的原理。那晚,譚程彬在日記中寫下:“管網如血脈,知脈絡方能護周全?!?/p>
八公斤的巡檢包壓肩,腳步卻越發沉穩。燃氣車間看似平靜,危機卻暗藏于細節。猶記得在一次設備監護中,遠處傳來“呼呼”異響,循聲排查發現轉煤管道漏點。譚程彬立即上報、撤離人員、拉緊警戒線,避免了一場潛在煤氣事故。那一刻,車間“零誤差”的標準深烙于心——安全無小事,一定要,多走一步、多看一眼!
轉型的淬煉不止于技能。曾經的軋機班長穆德田開始學著手繪37張管線圖,雙高棒老將付旋背下4號管網所有排水器編號。他們以腳步丈量58公里管線,排查42處隱患,用行動詮釋“好鋼需淬火,人更經考驗”。
“今年四月,安全升級管控期間,我支撐安全管理室相關工作,讓我對‘安全’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僅是巡檢記錄與隱患排除,更是系統化的風險預控與全員意識的凝聚?!?/p>
穿梭于管網間,光束所及之處,是鋼鐵巨人的能源命脈,也是一名員工“轉崗不轉志”的堅守,變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刻入骨血的重鋼人的韌勁。正如他們這群“跨界”員工所證:志在,則萬變可為新局;心堅,則毫末亦成江山。(譚程彬、武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