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边|寧方大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持續推動產業升級,旗下的方大特鋼用專利數的跨越式增長詮釋著這句話的分量——改制前僅2項國家專利,如今累計擁有281項,是過去的130余倍。這組數字的背后,是企業錨定創新、深耕實干的奮進故事。
厚植土壤:讓創新基因融入企業肌理
方大特鋼自2009年加入遼寧方大集團以來,就把創新當作發展的核心支撐和內在動能?!靶“l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這類群眾性創新活動在企業里蔚然成風,創新的種子在員工心底扎了根。制度保障也同步跟上,完善《專利管理辦法》,常態化開展專利知識普及、人才培訓,對創新突出的團隊和個人給予重獎激勵。實打實的舉措,讓員工創新熱情持續高漲。
軋鋼生產線上,一線工人設計的“棒材短尺與定尺分離裝置”不停運轉,既減輕人工分揀強度,又提升生產效率,今年2月順利獲得實用新型專利。
今年7月授權的幾項專利,也全是一線員工的“智慧結晶”?!兑环N鐵路自動道岔轉轍器檢修安全保護架》規避了檢修夾傷風險,《一種淬火機感應器冷卻集成塊》提升了冷卻效果、降低了成本……這些小改小革,全沖著生產實際問題去,實用價值滿滿。
2024年,方大特鋼各基層單位申報小改小革成果2319項,較2023年增長19.3%,創新投入減少408萬元的情況下,經濟效益反增953萬元。2025年上半年,方大特鋼共收到員工申報的小改小革項目1104項,累計投入358.36萬元,創造經濟效益876.65萬元,投入產出比較上年同期提升67.5%,一線創新的力量實實在在。
團隊攻堅:從“簡陋機器人”到40項專利
為讓創新有處發力,企業搭起了堅實的平臺。7個勞模創新工作室陸續建成,其中鮑文戩、甘榮剛、聶小武、陽志清等工作室接連獲評南昌市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形成了“培訓-研發-轉化”一體化的創新陣地。
甘榮剛勞模創新工作室的研發故事頗具代表性。2015年,憑借電焊技術優勢,甘榮剛和電氣、自動化等領域工程師聯手,造出第一臺“懸臂式焊接機器人”。雖外觀簡陋,卻實現了堆焊自動化,獲得實用新型專利。
這之后,團隊勁頭更足。他們把廢舊設備“變廢為寶”,自主研發的十余臺焊接機器人投用生產一線,讓企業自動化焊接生產率超50%,效率提升至少3倍。如今,這個工作室已累計獲得40余項國家專利,聯合高校實施的《工程機械高溫耐磨耐蝕再制造關鍵技術及裝備》項目榮獲第二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發明創新獎金獎。
鮑文戩勞模創新工作室同樣亮眼,不僅培養出多名技能能手,還獲得9項實用新型專利和20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024年,自主研發的《方大特鋼進口礦運輸管理系統V1.0》《方大特鋼人力資源管理系統V1.0》和《方大特鋼資產管理系統V1.0》等系統獲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優化了管理流程、降低了運營成本,讓“軟實力”成了發展的“硬支撐”。
轉化賦能:“鏈主”企業的創新擔當
科研成果能落地,創新才算見真章。2025年6月,在南昌市“一企業一博士”科技人才服務行動中,方大特鋼作為南昌新材料產業鏈“鏈主”企業、南昌市2024年度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優強企業,位列科技人才服務行動入選名單的首位,與博士精準結對。
方大特鋼建筑安裝公司副總經理謝雨田在連鑄輥高效修復上卡了殼,青年博士劉覲提出新的熱處理方案,一下子打開了思路。這樣的“智力對接”,正加速著技術難題的破解。企業也借這一契機,推動創新資源流動,既強自身,也發揮引領作用,助力地方產業升級。
創新的長遠發展,終究要靠人。方大特鋼積極響應“人才強企”戰略,2025年計劃引進500名碩士、博士,連續三年擬共吸納1500名碩博高層次人才。2025年8月,首批碩博人才已入職,朝著個人與企業共成長的方向邁進。
從2項到281項,專利數的背后,是方大特鋼“眾人拾柴”的創新生態,是“扎根實際”的務實作風。從創新土壤的悉心培育,到研發團隊的聚力攻堅,再到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與人才的持續匯聚,方大特鋼正一步步讓“人人都是創新者”的理念落地生根,讓創新的熱潮在企業里持久涌動。(何云峰 段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