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武集團中南股份軋材廠板材車間錨定生產目標,搶抓市場機遇,以現場實際問題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驅動,接連攻克制約生產效率提升的難題,在降本增效道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優化中間坯冷卻模型,提高單塊控軋板生產效率
自今年一季度以來,板材工序品種結構優化,控軋板比例突破70%,由于受現場坯料組板與軋制計劃限制,20%的控軋板只能采用單塊控軋方式,生產效率提升受阻?,F場調研發現,原超快冷的冷卻模型參數設置單一、冷卻精度差,且冷卻參數無法實現自動保存,冷卻后還需要待溫10秒左右才能進入下一生產環節,嚴重制約生產節奏。
面對這一“卡脖子”難題,車間迅速組建攻關小組對中間坯控溫冷卻進行優化,研發出中間坯冷卻規程自動調用的功能。依據中間坯厚度與溫降范圍,構建精細化冷卻規程匹配體系,崗位操作人員可一鍵保存冷卻參數實現自動調用。這一創新舉措立竿見影,單塊控軋板軋制小時塊數從3月的13.3塊提升至4月的14.3塊,軋制效率提升7.5%,為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優化熱處理程序設置,提高熱處理生產效率
當大批量熱處理鋼板生產訂單接踵而至,熱處理產能不足的問題又成為板材車間新的挑戰。為突破產能瓶頸,車間從生產全流程入手,推行精細化管理。車間制定了一系列改善措施,如生產合金模具鋼時,對不同工藝規格鋼板采用分堆位放置;規范班中拋丸質量,確保做好班中備料;對生產計劃的連續性做優化,確保每個班都做好無縫銜接,減少空爐時間,高效組織生產。在各項改善措施有效落地后,熱處理回火鋼板的平均班產量從85噸/班逐步提升至100 噸/班,熱處理產能得到很大提升。
為進一步挖掘現場降本潛力,板材車間的黨員骨干們經過現場調研發現,厚度在80mm以上的鋼板常規入爐流程存在保溫時間長、空間利用率低等問題。經過反復試驗與論證,團隊大膽創新,對厚度大于60mm且長度小于22m的鋼板,采用在線不切割,利用超長掛梁轉運,采用長板加短板搭配入爐的新模式,增加入爐鋼板數量。待鋼板完成熱處理后再進行切割,這一舉措使得熱處理回火鋼板平均班產量躍升至120噸/班,不僅更好保障了客戶的訂單按期交貨,同時也減少了爐內煤氣、氮氣等能源損耗。
從軋制效率的提升到熱處理產能突破,板材車間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用實際行動向“極致效率創效益”邁進。(陳睿 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