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鋼鐵煉鐵事業部精益生產的各條產線上,每一個指標的變化都牽動著大家的心。近期,化產車間二系統就遇到了一個大難題:粗苯回收率這個關鍵指標,遠遠低于0.91%的預算目標。
這意味著什么呢?按照當月的處理量來算,每個月就會白白損失大約100噸粗苯,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那段時間,大家看著數據直撓頭。車間立刻對生產流程全面檢查,循環洗油各項指標、蒸汽壓力等參數都在正常范圍,可回收率就是上不去。嘗試調整操作,比如降低塔壓、優化熱量平衡,結果回收率反而下降,還出現富油泵超流跳停,電流從122A飆升到130A。大家意識到,必須從設備和工藝邏輯關系里找答案。
針對富油泵電流異常,車間檢修團隊排除電機和流量問題后,把目光投向循環洗油。雖然化驗指標正常,但泵負荷異常,很可能是洗油流動性變差。
團隊推測:一是再生器液位“假穩定”,靠經驗控制再生油量,沒考慮冬季變化,實際液位比顯示值高,導致“液泛”,洗油粘度升高;二是排渣不及時,3天才排一次渣,再生器底部結焦物越積越多,讓洗油質量更差。
團隊馬上校準液位計,發現實際液位高15%,立刻將再生油量減半,從2m3/h降到1m3/h,排渣頻率增加到每天兩次。團隊打破只看化驗指標的習慣,重點監測富油泵電流等“非傳統指標”,通過泵負荷判斷洗油質量。經過72小時連續監測和調整,系統恢復正常:富油泵電流回到122A,粗苯回收率第5天達標,第7天達到0.93%。
這次攻關,不僅解決生產問題,還帶來思維轉變。團隊建立了新的問題解決模型,把富油泵電流納入日常檢查,經驗也被收入“異常工況應急處置庫”。團隊表示,當“顯性指標”失效時,必須回歸工藝本質,從設備“異常信號”中解碼隱性問題。(劉宗虎 左浦 楊凱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