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王楊 馬薇
打造全球領先的綠氫綠能耦合冶金示范,河鋼集團張宣科技利用技術優勢,把蒸汽變成了電,又用綠電激活了“近零碳排”產線的“一池春水”——8月13日,河鋼集團張宣科技近零碳排放電爐產線余熱蒸汽二級發電機組正式投運,等同于年節省4788噸燃煤,年可發電1197萬千瓦時。
2025年,張宣科技綠電交易量預計突破42%。有人戲稱:“張宣科技的綠電,是大風刮來的,是水滴化身的?!?/div>
“智慧”碰撞水化“綠電”
裹挾著尚未散去的熱能,蒸汽順著蜿蜒的銀亮管道弧線,最終在發電機組化作跳動的電流,悄悄織進了“近零碳”產線的萬架機器。這種能源介質形式的轉變,是一場關乎節能降耗的“攻堅之戰”。
“蒸汽余熱回收技術的復雜性體現在熱源波動大、系統耦合要求高?!睆埿萍荚O備能源系統負責人許釗說。張宣科技以打造全球領先的綠氫綠能耦合冶金示范為目標,實施蒸汽余熱回收、發電并網,難度很大,尤其是綠電并網后的精準調控難度指數飆升。
蒸汽系統的動態平衡控制被列為最大的技術難點。面對這一挑戰,該系統技術團隊采取“雙線協同”作戰模式。白天,他們駐守作業現場,全面開展蒸汽管網參數校核與結構優化工作,通過對管道彎頭角度等關鍵部位進行精密調整,有效提升蒸汽流速及系統能量傳輸效率;夜間則轉入系統集成調試階段,針對蒸汽壓力、溫度等核心運行參數開展多輪校驗與分析,持續完善系統控制邏輯與運行模式,為機組穩定投運提供關鍵技術保障。
為此,近零碳排放電爐產線余熱蒸汽二級發電并網前72小時,該公司技術團隊詳細校驗繼電保護邏輯、頻率響應特性等關鍵參數,確保每一個保護值都達到毫秒級響應。經多輪聯合校驗,該機組并網一次成功,預計該機組整體投運后年可節約成本718.2萬元。
此外,該公司為了實現極致能效,既以“近零碳”電爐產線余熱發電項目建設為基礎,又兼顧其他發電系統運行,動態調整兩座干熄焦發電機組負荷,多維協同發力,7月份發電量超目標計劃192.09萬千瓦時,節能創效顯著。
“清泉”繪就能源新景
攤開能源布局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整個廠區內散布的工藝蒸汽經回收發電后變成了冷凝水,進入水系統管網,開始了新的循環周期。
“蒸汽做功后產生的冷凝水是‘寶貝’,水質純凈,回收便可作為新水補給系統?!痹S釗介紹,他們應用了一套完整的閉環回收系統,將發電后的高溫冷凝水全部收集,并穩定輸送至鍋爐除氧器,用作鍋爐補給水。據測算,這套系統月可回收冷凝水9600立方米,不僅節約了加熱、水質處理等加工成本10萬余元,還大幅度避免了整個管網系統的熱損失,實現能源階梯利用與循環利用的“雙向奔赴”。
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25年,張宣科技向打造極致能效工廠目標進軍,能源是主戰場,水消耗是主力軍。
2025年1月份,張宣科技設備能源部制訂重新梳理《能源運行控制程序》等17項制度,詳細規劃出水資源回收利用圖譜,多區域快速推進節水降耗、回收改造,力爭全面集約利用。近零碳排放電爐產線區域,完成金屬成型泵站反洗排污澄清液回收改造,每月可減少補給新水4.4萬立方米;兩臺干熄焦發電機組無壓回水的回收改造項目相繼竣工投用,每月回收利用工業水1.2萬立方米;氫冶金豎爐QCW(氣體冷卻循環)系統優化改造也同步完成,每月可減少工業水及除鹽水消耗超5000立方米……節水降耗攻堅全面開花結果。
《中國冶金報》(2025年09月11日 08版八版)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宋玉錚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