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通訊員 侯紅霞
8月13日,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千秋畫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專題節目中,報道了河北邢臺一家鋼鐵廠竟然成了小朋友們的游樂場。這則4分37秒專題報道,再次將邢臺德龍推上輿論焦點。在視頻中,環境監測衛星拍攝的兩組對比影像震撼全網:2013年,德龍廠區被厚重霧霾所籠罩,幾乎難辨輪廓;而2025年6月份,同一區域已綠樹成蔭,是廠房與綠地交織的生態園區。這跨越12年的生態變遷,正是中國工業綠色轉型的縮影,也讓邢臺德龍再次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
此次央視報道,并非德龍首次引發關注。2023年,德龍鋼鐵的節水經驗登上《焦點訪談》,該公司通過“分質供水、串級用水”技術,年節約新水350萬立方米,獲得國家級“水效領跑者”稱號,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綠色轉型的典范。
衛星影像見證生態奇跡
在央視記者的鏡頭下,德龍鋼鐵的蛻變歷程被濃縮成極具沖擊力的視覺語言。在2013年的電視影像中,整個廠區被灰黃色霧霾完全覆蓋,周邊居民甚至用“出門必須戴3層口罩”形容當時的環境。而最新影像顯示,該公司廠區綠化覆蓋率超過40%,曾經的工業荒地已變身為鋼鐵中的森林。在綠樹成蔭的步道上,游客可近距離觀察鋼鐵生產全流程。這種“廠區變景區”的顛覆性轉變,源于德龍持續12年的環保攻堅戰。
作為河北省首家民營環??冃級鋼鐵企業,德龍鋼鐵自2014年起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完成100余項環保深度治理項目。其自主研發的“五維一體”智能環保管控平臺,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大氣、水、土壤等5大模塊,實現污染物排放數據毫秒級更新。以燒結工序為例,德龍采用循環硫化床+SCR脫硝技術,使二氧化硫出口濃度由每立方米800毫克~1000毫克降至5毫克,遠優于國家標準。這些硬核數據,正是德龍敢于開放廠區、打造4A級旅游景區的底氣所在。
循環經濟創造綠色價值
在環保投入與經濟效益的平衡上,德龍鋼鐵探索出獨特的“減污增收”模式。該公司企業自發電率達70%左右;污水處理站日處理能力達1.5萬噸,噸鋼耗新水降至1.9噸,水重復利用率為98.7%,年可節約新水350萬立方米,指標均優于國內同類鋼鐵企業用水水平。
該公司鋼鐵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高爐水渣,被水渣微粉生產線加工成超細粉,用于替代水泥熟料,實現固廢資源再加工利用,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具有顯著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鋼渣綜合利用生產線,鋼渣經過多級破碎、篩分、磁選等工序,使渣鋼回收量和質量大幅提升,鋼粒、渣鋼等產品全部進入冶煉工序,實現固廢100%循環利用。
《中國冶金報》(2025年08月28日 08版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