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鋼鐵物流運輸部鐵路車間的生產一線,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扳手為筆、以鋼軌為紙,用一個個創新改造方案,將“算賬經營”的理念寫進鐵路運輸的效率賬本里。
算好“止損賬”,讓移動的軌道“定下來”
重車線軌道位移曾是困擾生產的“老頑疾”,每月6次的卡阻故障,每次30分鐘的搶修時長,讓列車延占費像流水般流失?!安荒茏屲壍馈涡浴莆?,更不能讓效益跟著跑偏!”班組立下軍令狀。
他們跳出“扣件固定”的思維定式,創新采用機械限位裝置,像給軌道裝上“限位器”,精準鎖定軌距在4-10mm的最優區間。改造后,軌道再無位移,故障徹底清零,雙臺設備每年省下8.2萬元延占費。
算活“效率賬”,讓晃動油缸“穩下來”
遷車臺油缸的“搖擺不定”,曾讓對位信號頻頻“罷工”,單列車平均中斷0.5小時的記錄,成了班組的“心頭刺”?!芭c其被動搶修,不如主動防控!”他們打出組合拳:“V形支承座”給油缸裝上“穩定器”,將晃動幅度砍去90%;精準調試感應裝置,讓信號“到位即?!?;每周檢查的標準化制度,給設備上了“保險栓”。
如今,遷車臺對位成功率100%,日均處理能力提升12.5%,雙臺設備年省41.61萬元。
算實“產能賬”,讓跑偏大臂“準起來”
撥車機大臂的“不聽話”,每月造成4次故障,直接導致1920噸的卸載損失。班組帶著“放大鏡”找癥結,在一次次試驗中鎖定方案:90度位置安裝帶橡膠緩沖墊的機械限位,堆焊加固讓設備“扛得住沖擊”。
改進后,大臂定位分毫不差,作業節拍縮短0.5小時,雙臺設備年省5.5萬元。
全年55.29萬元的節約額是檢修班組用扳手擰出來的效益。(張明 李瑩)